当第一支正式的解放军队伍,高举着鲜艳的红旗,迈着整齐而有力的步伐,经永定门正式入城时,人群中产生了一阵轻微的骚动。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发生了。
一位头发花白,穿着打补丁的深色棉袄的老太太,颤巍巍地从临街的一扇门里走了出来。她手里端着一个粗瓷大碗,碗里冒着腾腾的热气,是一碗稀薄却滚热的小米粥。她蹒跚着走到带队的一名解放军营长面前,什么话也没说,只是用那双布满老茧和皱纹的手,将碗高高举起,浑浊的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那名年轻的营长显然愣了一下,他看着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看着她手中那碗在寒冷空气中散发着温暖气息的粥,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队伍和周围注视着的市民。他深吸一口气,没有推辞,而是郑重地伸出双手,接过那只粗瓷大碗,然后仰起头,“咕咚咕咚”地将碗里温热的小米粥一饮而尽。喝完,他用袖子抹了把嘴,然后从自己随身携带的、洗得发白的干粮袋里,掏出了一块用油纸包着的、崭新的压缩干粮,双手捧着,恭恭敬敬地递还到老太太手中,声音洪亮而清晰地说:“老人家,谢谢您!这碗粥,暖了咱们战士的心!这块干粮,您留着垫垫肚子!我们解放军,是人民的队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一幕,被周围的市民,也被陈世根等人清晰地看在眼里。没有更多的言语,但这简单的一接一还,一碗热粥,一块干粮,仿佛一道温暖的电流,瞬间击穿了因长期隔阂和反动宣传而存在于部分市民心中的坚冰。人群中,开始有人小声地议论,有人开始轻轻地鼓掌,更多的人脸上露出了释然和亲切的笑容。
阳光终于冲破了云层,金黄色的光芒洒落下来,照亮了前门大街古老的街石,也照亮了太庙那片苍翠的柏树林。傅必元政委站在陈世根身边,悄悄别过脸去,用手指迅速抹去眼角控制不住溢出的湿润。他低声对陈世根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老陈,看见了吗?看见了吗?……还记得去年在冀中平原牺牲的宣传科干事小赵吗?多好的一个小伙子,文章写得好,还会吹口琴……他要是能活着看到今天这一幕,看到咱们的队伍这样走进北平城,看到老百姓这样的眼神……他该有多高兴啊……”
陈世根没有回答,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喉结上下滚动了一下,将那股涌上喉头的酸涩硬生生咽了回去。他抬起头,望向阳光透过柏树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仿佛在那光影里,看到了无数张像小赵一样年轻、鲜活、却永远定格在胜利前夜的战友们的面孔。
入城仪式结束后不久,傅水恒提议:“走,咱们上景山看看!看看咱们保下来的这座北平城!”
一行人沿着台阶,登上了景山的最高点——万春亭。站在这里,整个北平城几乎尽收眼底。冬日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下来,将下方那片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紫禁城,照耀得熠熠生辉。金色的琉璃瓦顶,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金色海洋;朱红色的宫墙,蜿蜒起伏,庄严而肃穆;层层叠叠的殿宇楼阁,错落有致,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整座皇城,完好无损,静静地卧在蓝天之下,仿佛只是沉睡了过去,等待着新时代的召唤。
望着这片历经六百年风雨沧桑,却奇迹般地在最后关头得以保全的古代建筑杰作,一路走来沉稳刚毅的傅水恒师长,情绪突然有些失控。他猛地转过身,背对着众人,肩膀微微耸动。片刻之后,他转回身,眼眶泛红,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默默地解开了风纪扣,似乎这样才能让胸腔里那股澎湃激荡的情绪稍稍宣泄。然后,他面向紫禁城的方向,整理了一下军帽,掸了掸军装上的灰尘,极其庄重地、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三个躬。
第一个躬,鞠给这座幸免于难的千年古城,鞠给创造并守护了这片瑰宝的祖先先贤。
第二个躬,鞠给为了和平解放而奔走努力、最终做出正确抉择的各方人士。
第三个躬,鞠给在历次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未能亲眼看到今日胜利的无数战友和先烈。
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被傅水恒这无声的举动所感染,神情肃穆。陈世根站在亭子边缘的汉白玉栏杆旁,目光久久地凝视着脚下的紫禁城。他从军装上衣口袋里,缓缓掏出一枚物件。那是一枚黄澄澄的子弹壳,是去年在攻打天津外围一处敌军坚固据点时,他从牺牲的战友身边捡到的,一直带在身边,用以提醒自己战争的残酷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他摩挲着弹壳表面冰冷却光滑的质感,然后俯下身,将这枚带着战场记忆、象征着牺牲与艰难的弹壳,轻轻地、郑重地放在了万春亭冰凉的汉白玉栏杆平台上。仿佛是将一段充满硝烟与鲜血的历史,暂时安放在了这个见证新旧时代交替的制高点上,与脚下这片重获新生的古老土地,做了一个无声的告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