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根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了他几秒,然后伸手从自己军大衣的内兜里,掏出一个用手帕包着、还带着些许体温的烤红薯——这是他出发前,炊事班长老李特意塞给他让他路上垫肚子的。他将烤红薯递到那个娃娃兵面前,用尽可能温和的语气说道:“小兄弟,天冷,吃这个,热乎点。”
那娃娃兵愣住了,呆呆地看着陈世根,又看看那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烤红薯,不敢去接。陈世根直接将红薯塞到他手里,然后拍了拍他那瘦削的肩膀,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对方耳中:“以后……大概不用再在这城头上挨冻受饿,替老蒋卖命了。”
说完,他转身回到吉普车上,示意车队继续前进。从后视镜里,他看到那个娃娃兵依然捧着那块烤红薯,站在原地,望着车队远去的方向,抬手用力抹了一把眼睛。
这个小插曲,让陈世根心中五味杂陈。战争让多少这样的孩子被迫拿起枪,远离家乡和亲人?和平,不仅仅是为了保护那些冰冷的宫殿庙宇,更是为了千千万万这样鲜活而年轻的生命,为了让他们能够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去。
抵达八里庄谈判地点后,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傅作义部下的一些军官,对于放下武器、接受改编仍有疑虑,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反复纠缠。会场内的气氛一度颇为紧张。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陈世根示意随行人员,将他带来的一个牛皮纸卷筒打开。
那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比例尺极大的《北平文物分布详图》。这张图并非单纯的军事地图,而是独立师的情报部门,在过去几个月里,通过各种渠道,甚至动员了城内进步学生和文物工作者,秘密搜集、整理、核实后绘制而成的。上面不仅清晰标明了故宫、天坛、北海、中南海、颐和园、圆明园遗址等众所周知的文化瑰宝,还用极其细密的朱红色小字,标注了城内大大小小共计八百多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包括那些藏于深巷的古寺、道观、会馆、名人故居、有价值的古建筑、碑刻,甚至是一些重要的图书馆、博物馆的库房位置。
当这张详图在谈判桌上铺开时,对面那位曾留学英国剑桥大学、素来以儒将自诩的副军长, visibly shaken (明显受到了震动)。他俯下身,戴着白手套的手指颤抖着拂过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朱红色标注,从紫禁城的太和殿,到胡同深处某座不起眼的元代古寺;从珍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到某位明代科学家故居的门楣……
他沉默了足足有一分钟,会场里静得只能听到人们粗重的呼吸声。然后,他猛地直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军帽和衣领,面向陈世根和我方代表,极其标准地、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说道:“惭愧!实在惭愧!鄙人等身为守土之将,驻防北平数年,竟不知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着如此厚重之文明底蕴!贵军……贵军为保护这座古城,为保护我中华文明血脉所做的功课,比我们这些尸位素餐之人,要尽心、尽力得多!仅凭此图,足见贵军之诚意,足见共产党之远见!我……无话可说,唯有佩服,并全力促成此事!”
这张详图,成了打破谈判僵局的一把关键钥匙。它用一种无声却无比强大的力量,向对方证明,即将进入这座城市的军队,不仅是一支能征善战的胜利之师,更是一支懂得珍惜、尊重和保护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文明之师。
接下来的日子,在一种充满希望却又依然紧绷的气氛中度过。独立师全体指战员,按照预定方案,秘密而迅速地调动、部署,控制关键节点,监视顽固派部队动向,与城内地下党密切配合,搜集情报,安抚民心。陈世根几乎是不眠不休,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他精神却处于一种高度的亢奋状态。他知道,历史性的一刻,即将到来。
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清晨,天色刚蒙蒙亮,凛冽的空气中依然弥漫着寒意,但东方天际已经透出了一丝淡淡的、预示着光明的鱼肚白。
陈世根与师长傅水恒、政委傅必元,以及独立师团以上主要干部,早早地来到了前门箭楼下。他们按照入城仪式的规定,都换上了相对整洁的军装,整理了风纪扣,尽可能地展现出胜利之师应有的军容风貌。但比起军容,他们脸上更多的,是一种庄严肃穆,混合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与欣慰的神情。
前门大街两侧,不知何时,已经聚集了不少闻讯赶来的北平市民。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袍,戴着毡帽或围着围巾,脸上带着好奇、期盼、还有些许不安的神色,默默地注视着这支与他们印象中截然不同的军队。没有耀武扬威,没有强征强抢,这些士兵们虽然面容疲惫,军装洗得发白,甚至打着补丁,但纪律严明,秩序井然,只是安静地站在指定区域,眼神明亮而坚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