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让他想起海。想起一九五五年,他在青岛负责第一个潜艇项目。系统那时已经升到三级,可以兑换很多先进的船舶技术。但他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只兑换基本原理,然后带领团队自己研发。
那些不眠之夜,他在图纸和计算尺前度过。有时抬头看见窗外的大海,会恍惚觉得自己还在另一个时空,还是个大学生,在图书馆里熬夜备考。
陈世根那时已经在总参工作,专程来看他。
“怎么样,有困难吗?”
他指着桌上厚厚的图纸:“最难的是材料,我们现有的钢铁质量达不到要求。”
陈世根拍拍他的肩膀:“还记得太行山吗?那时候我们连迫击炮都要靠缴获。现在至少有自己的钢厂了。”
这句话点醒了他。是啊,比起那个用土法造手榴弹的年代,现在已经是天壤之别。
半年后,他们终于攻克了耐压钢材的难关。潜艇下水那天,他在人群中看见了陈世根。老参谋长对他竖起大拇指,口型在说:“好样的!”
那是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真正属于这个时代。
五
“石家庄站到了,停车十五分钟。”
广播响起,他回过神来。车厢里一阵骚动,有人下车,有人上车。他透过车窗看着月台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下车,想要回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去看看。
但他知道不能。这次离开,是一次彻底的告别。
系统在三天前发出了最后的提示:“使命完成,权限即将关闭。”
那一刻出奇地平静。他正在办公室里整理文件,夕阳从窗户斜射进来,把整个房间染成金色。提示音很轻柔,像老朋友的道别。
他放下文件,走到窗前。院子里,年轻的军官们正在下班,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更远处,北京的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一个和平年代的黄昏。
他知道这一天总会来。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八五年,四十二年的时间,他改变了太多东西——提前问世的抗生素、改进的武器装备、关键领域的工业技术...但他始终记得系统的警告:不能改变历史大势,只能加速进程。
所以他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发明”适当的技术,像园丁修剪枝条,而不是改变树的品种。
现在,树已经长大,园丁该退休了。
六
列车重新启动,窗外的风景从城市变成了乡村。
一片片的稻田金黄金黄的,农民正在收割。他看见一个老人直起腰来,用手捶打着后背。这个动作如此熟悉,让他心头一颤。
是王老爹。一九四四年在冀中,那个教会他如何分辨土地雷引线的老民兵。王老爹有个习惯动作,就是直起腰时用手捶背,因为常年弯腰干活,腰椎落下了毛病。
他曾经想过,等系统积分够了,就给王老爹兑换一些止痛药。但没等到那天,王老爹就在一次反扫荡中牺牲了。消息传来时,他正在调试一种新的无线电设备,手一抖,烧坏了一个珍贵的电子管。
陈世根找到他时,他还在对着烧坏的元件发呆。
“哭出来吧,不丢人。”陈世根说。
他摇摇头:“我不能哭。哭了,就对不起王老爹的牺牲。”
那天晚上,他一个人走到村外的小河边,对着水面无声地流泪。月光很亮,照得河水像一条银带。他想起王老爹说过的话:“小傅啊,等打跑了鬼子,咱们就能安心种地了。”
现在,鬼子早就打跑了,人们可以安心种地了。王老爹,你看见了吗?
七
午餐时间到了,餐车服务员推着餐车走来。他要了一份盒饭——米饭,炒白菜,还有几片猪肉。
猪肉让他想起在朝鲜吃过的罐头。那是系统兑换的样品,为了让后勤部门研究改进野战食品。战士们第一次吃到那种软包装的肉类时,简直像过年一样。
“傅技术员,这洋玩意儿真不错!”一个四川籍的小战士边吃边说,“要是有点辣椒就更好了。”
他笑了,在小本子上记下:“建议开发地方口味。”
后来,他真的推动了军用食品的多样化。虽然过程很艰难——有人批评这是“浪费”,是“资产阶级享乐思想”。是陈世根在会议上力排众议:“我们的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吃得好一点怎么了?”
那句话给了他莫大的支持。
现在,他吃着简单的列车盒饭,味道普通,但热气腾腾的。这就是和平年代的滋味啊,他想,平凡,但真实。
八
下午的阳光把车厢照得暖洋洋的,他有些困了,靠在座椅上打盹。
梦里,他又回到了那个改变一切的夜晚。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太行山反扫荡最艰苦的阶段。他们被围在一个小山村里,弹药将尽,伤员增多。鬼子的包围圈越来越小。
深夜,他在临时指挥所里对着地图发呆。系统突然弹出一个提示:“紧急任务:带领部队突围。奖励:系统升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