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研究了半天地形,提出一个大胆的计划——从看似最危险的东面峡谷突围,因为那里地势险要,敌人防守相对薄弱。
“你疯了?”一个营长当场反对,“那是死路!”
连陈世根都皱紧了眉头:“小傅,有把握吗?”
他不能说有系统提供的兵力分布分析,只能说:“我研究过日军的布防规律,他们往往在最危险的地方最松懈。”
最后,是陈世根拍板:“听傅同志的。”
那场战斗打得极其惨烈。他们果然从东面撕开了一个口子,但负责断后的一个班全部牺牲。当他回头看见山谷里燃起的火光时,腿一软,跪在了地上。
陈世根把他拉起来:“记住他们,然后继续前进。”
第二天清晨,系统升级了。但他没有一点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
从那天起,他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战争,什么是牺牲。
九
列车驶入山区,开始穿越隧道。一个接一个的黑暗,然后是光明,然后是黑暗。
这多像他的人生啊,他想。从一个时空穿越到另一个时空,是第一次黑暗;现在回归平凡,是第二次。但每一次黑暗之后,都有光明。
最长的一个隧道持续了三分多钟。车厢里很安静,只有车轮的轰鸣在封闭空间里放大。有人打开了阅读灯,昏黄的光线下,他看到对面座位上的一家三口——年轻的父母和一个小女孩。
小女孩大概五六岁,扎着两个羊角辫,正在认真地玩一个布娃娃。她母亲轻声说:“别玩了,休息一会儿。”
“不嘛,我要给娃娃做衣服。”小女孩倔强地回答。
他微微一笑。在另一个时空,他也有个差不多大的侄女,也喜欢给娃娃做衣服。如果历史没有改变,那个侄女现在应该已经当奶奶了吧?
时空真是个奇妙的东西。他失去了一个世界,但又赢得了另一个。
十
出隧道后,景色完全变了。这里是江南了,水田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偶尔有白鹭飞过,姿态优雅。
他想起一九六二年在江西下乡调研时的情景。那时正值困难时期,他看到农民们面黄肌瘦的样子,心里很难受。系统里明明有高产的作物品种,但他不能直接拿出来——那会扰乱农业发展的自然进程。
最后,他选择了间接的方式:通过系统兑换了一些土壤改良和作物栽培的技术,以“农业专家”的名义推广。效果虽然慢,但更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
陈世根那时已经是高级领导,在一次会议上对他说:“小傅,我知道你心急,但有些事情急不得。国家的发展就像种地,要遵循节气和规律。”
他点点头,心里却想:我比任何人都更懂得等待的意义。
现在,看着窗外丰收的景象,他感到一种释然。那些艰难的岁月都过去了,人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
十一
列车广播说,前方即将到达南京站。
南京。这个名字让他心头一紧。虽然在这个时空里,大屠杀被阻止了——他提前预警,让更多平民得以撤离——但那座城市依然承载着太多沉重的记忆。
有一次,他和陈世根去南京出差,参观刚刚建好的长江大桥。站在桥头上,陈世根突然说:“要是老赵能看到这一切就好了。”
老赵是他们在冀中时的战友,南京人,牺牲于一九四五年的一场战斗。临终前,他握着傅水恒的手说:“等胜利了,替我去中山陵看看。”
那天,他真的替老赵去了中山陵。站在博爱坊前,他默默地说:“老赵,我替你来了。你的家乡很好,将来会更好。”
现在,列车缓缓驶入南京站,他透过车窗看着这座城市的剪影。新的高楼拔地而起,与老城区交错在一起,像两个时代的对话。
他没有下车,只是在心里说:再见了,南京。再见了,老赵。
十二
离开南京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西方的天空还有最后一抹霞光,东边已经出现了星星。
他打开旅行袋,取出一个铁皮盒子。里面是他这些年来积攒的一些小物件:一枚抗大战校的校徽、一颗从第一台自制机床上下来的螺丝、一张泛黄的全体科研人员合影...
最底下,是一封已经开启的信。那是三天前,组织上派人送来的。
“傅水恒同志:经研究,同意您退出现役的申请。感谢您四十余年来为国防事业做出的特殊贡献...”
特殊贡献。这个词用得恰如其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的真正来历和贡献,就连授衔时都有争议——一个来历不明的人,能否授予将军军衔?
又是陈世根站出来:“我以党性担保,傅水恒同志对革命的忠诚毋庸置疑。”
最后,他接受了少将军衔,但要求不公开宣传。所以在外界看来,他只是个普通的退役技术军官。
这样最好,他想。轰轰烈烈了大半生,最后归于平凡,是一种幸福。
十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穿越到山西抗日请大家收藏:(m.20xs.org)我穿越到山西抗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