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大齐王朝的都城洛阳繁花似锦,生机盎然。朱雀大街两侧的紫丁香开得正盛,一串串淡紫色的花穗垂落枝头,微风拂过,馨香四溢,沁人心脾;护城河畔的垂柳抽出嫩绿的枝条,随风轻舞,倒映在澄澈的河水中,摇曳生姿。太极殿内,龙涎香袅袅升腾,与窗外的花香交织在一起,氤氲出祥和而庄重的氛围。萧玦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玄色龙袍上的五爪金龙在晨光中熠熠生辉,眼神深邃如渊,周身散发着帝王的威严与气度。沈清辞身着明黄凤袍,立于御座之侧,凤冠上的明珠垂绦轻轻晃动,眉宇间既有母仪天下的端庄,又有运筹帷幄的睿智,腰间的明德凤佩散发着淡淡的温润光晕,与她周身的气质相得益彰。
朝会之上,百官肃立,气氛肃穆。经过数月的吏治整顿,朝堂风气焕然一新,贪官污吏或被严惩,或被罢免,空缺出不少职位。如何选拔贤才填补空缺,充实朝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众卿,”萧玦的声音沉厚有力,响彻大殿,“吏治整顿已初见成效,然朝堂之上尚有诸多职位空缺,地方治理亦需贤才辅佐。治国之道,首在得人。朕欲广纳天下贤才,革新科举制度,打破门第之见,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众卿以为如何?”
话音落下,殿内百官议论纷纷,神色各异。有人面露赞同之色,认为此举能为朝廷注入新的活力;有人则面露犹豫,担忧打破门第之见会触动世家大族的利益;还有人暗自盘算,想着如何让自家子弟在新的选拔制度中占据优势。
吏部尚书李大人出列奏道:“陛下英明!自古以来,得贤才者得天下。如今朝堂急需贤才辅佐,革新科举制度,唯才是举,实乃明智之举。臣以为,可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增设科目,让更多有真才实学之人有机会为朝廷效力。”
李大人的话音刚落,礼部尚书王大人便出列反对:“陛下,不可!科举制度沿用多年,自有其章法。若打破门第之见,广纳寒门子弟,恐会导致朝堂秩序混乱。世家大族世代为官,根基深厚,学识渊博,更能胜任朝堂职位。寒门子弟出身卑微,见识浅薄,恐难担重任。”
王大人的话引发了不少世家出身官员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附和,认为世家子弟才是为官的不二人选。
沈清辞闻言,上前一步,声音清脆如玉石相击:“王大人此言差矣。古往今来,许多贤才皆出身寒门。孔子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却有满腹经纶;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出身卑微,却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可见,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与品行。世家子弟虽有优势,但若一味依赖门第,不思进取,反而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阻碍。”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我大齐王朝虽呈盛世之象,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地方治理需能人,民生改善需贤才,边疆安稳需良将。若只局限于世家大族选拔人才,难免会错失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陛下欲唯才是举,正是为了广纳天下贤才,让有识之士皆能各展所长,为大齐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沈清辞的话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说得百官哑口无言。萧玦眼中闪过赞许之色,点头说道:“皇后所言甚是。朕意已决,即日起,革新科举制度,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增设武学、农学、工学、商学等科目,选拔各类优秀人才。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家世背景,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报名参加科举,朝廷将一视同仁,择优录取。”
“陛下,”御史大夫张大人出列奏道,“臣以为,除了科举之外,还应开设举荐通道。许多贤才可能不屑于参加科举,或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科举,若能鼓励官员、乡绅举荐贤才,定能发掘更多隐匿于民间的能人异士。”
“张大人所言极是。”萧玦说道,“朕准奏。即日起,开设举荐通道,凡官员、乡绅举荐贤才,经朝廷考核合格者,与科举及第者享有同等待遇。若举荐之人政绩突出,举荐者亦有嘉奖;若举荐之人品行不端、能力不足,举荐者一并追责。”
随后,萧玦与沈清辞又与百官商议了科举改革的具体细则: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在各州府举行,会试在都城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内容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外,还增加了策论、实务等科目,考察考生的治国理念与实际能力;增设的武学、农学、工学、商学等科目,将分别选拔军事人才、农业专家、工程技术人才、商业管理人才等,以满足国家各方面发展的需求。
朝会结束后,萧玦与沈清辞回到御书房,继续商议选拔人才的后续事宜。御书房内,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案头堆放着厚厚的奏折,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案上的宣纸。
“清辞,此次科举改革,必然会触动许多世家大族的利益,阻力定然不小。”萧玦眉头微蹙,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嫡女重生谋锦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嫡女重生谋锦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