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汉中王府。
夏日的蜀中,闷热潮湿,连带着人心也仿佛被一层无形的湿布包裹,透不过气来。府邸深处,刘备屏退了左右,只与诸葛亮对坐。他不再是那个在公开场合下,因关平归来而欣喜激动的仁厚叔父,此刻的他,眉宇间笼罩着一层难以化开的阴郁与疲惫。
“孔明,东边的消息,你都知道了。”刘备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桉几上粗糙的木纹。那是皖口筑城的简报,邓艾破王双的捷报,以及朱桓败而不馁的零星信息。
诸葛亮轻摇羽扇,带来一丝微不足道的凉风,他的目光清澈而深邃:“亮已知晓。曹丕筑城,意在长远;陈暮应对,沉稳老辣。东海江淮,看似小胜小败,实则双方都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积蓄力量……”刘备喃喃重复了一句,脸上露出一抹苦涩,“他们都在积蓄力量,唯有孤……云长身陷江东,生死操于他人之手;三弟性烈,守于阆中,虽勇却难独当一面;益州疲敝,汉中新得,与曹真、张合对峙于五丈原,日费千金,却寸功难立。孤这‘汉中王’,坐在这锦官城中,看似安稳,实则如坐针毡!”
他的声音渐渐激动起来,带着一种压抑已久的愤怒与无力感。匡扶汉室的壮志,兄弟情深的羁绊,与现实困境的挤压,让他心力交瘁。
诸葛亮沉默片刻,缓声道:“主公,当此之时,尤需静心。曹丕与陈暮相争,于我并非坏事。彼等争斗愈烈,消耗愈多,我益州便愈有喘息之机。汉中虽僵持,然有关隘之险,军师将军(指法正,虽已病故,但其经营的防线犹在)遗留之基业尚存,曹真亦难越雷池一步。我辈当效勾践之故事,忍辱负重,励精图治。”
“忍辱负重?”刘备抬起眼,眼中血丝更甚,“云长在敌手为质,这叫孤如何忍?如何负重?每思及此,孤心如刀绞!”他握紧了拳头,骨节发白,“孔明,难道就真的没有办法,接云长回来吗?哪怕……付出些代价?”
他看着诸葛亮,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希冀。这希冀,或许连他自己都知道渺茫。
汉中王府的压抑,并未完全掩盖朝堂之上的暗流。关平的归来,带来了江东最新的情报,也搅动了蜀中原本就存在的、对江东态度的分歧。
这一日的例行议事上,话题不可避免地再次绕到了江东与关羽之事上。
“大王!”从事祭酒秦宓出列,神情激动,“镇南将军(陈暮)虽于关将军有活命之恩,然其挟持汉寿亭侯,居心叵测!如今更与国贼曹丕争锋于江淮,其势日涨,若坐视其吞并淮南,则其势大难制,必为我益州心腹之患!臣以为,当遣使严词诘问,令其即刻送还关将军,否则……否则便视同背盟!”
他代表了蜀中一部分对江东抱有强烈戒心,且对关羽处境极为忧虑的官员的立场。
“秦祭酒此言差矣!”安汉将军李严立刻反驳,他语气沉稳,带着务实,“如今曹丕篡逆在即,乃天下共敌。陈暮虽非纯臣,然其抗曹之举,与我有利。若此时与之交恶,岂非令亲者痛,仇者快?关将军在江东,虽为质,然观其待遇,陈暮并未苛待,反而以此维系盟好。我辈当以大局为重,巩固盟谊,共抗国贼,待时机成熟,再图后计不迟。”
李严的观点,则代表了更多倾向于现实利益、主张维持现状以图发展的官员。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坐在上首的刘备,面色沉静,心中却是波涛汹涌。秦宓的话戳中了他的痛处,李严的言辞则点明了现实的无奈。
“够了。”诸葛亮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秦公、李将军所言,皆有道理。然当务之急,非是与江东争执,而是自强。江东势大,因其内政修明,水军强盛。我益州若欲在此乱世立足,进而匡扶汉室,亦需效法其长,厚植根本。至于云长……”他顿了顿,看向刘备,“亮已多方设法,然陈明远非孙仲谋,其志不小,轻易不会放人。强逼之下,恐生变故,于云长反为不美。”
他将话题引向了内政与发展,暂时压下了激烈的争论,但也并未给出解决关羽问题的明确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散朝后,刘备独坐殿中,看着殿外灰蒙蒙的天空。廷争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孔明务实却略显冰冷的分析更让他心中发堵。他知道孔明是对的,大局为重。但“大局”二字,有时是如此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
与此同时,成都城外的军营中,关平正在全力整训着他麾下的部队。这支由部分原荆州老兵和益州新兵混编的军队,被他寄予厚望。
从江东带回的见闻,深深刺激了关平。他见识了江东水军的严整与悍勇,工坊的高效,乃至普通士卒身上那股因饱食和严格训练而带来的精气神。他决心要将这些优点,融入自己的练兵之中。
“动作快!阵型保持!弓手注意角度!”关平顶盔贯甲,在操练场上大声呼喝,亲自示范。他引入了江东式的更严格的队列操典和体能训练,要求士卒熟练掌握强弩的操作与维护,甚至尝试小规模地演练一些水陆配合的战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魏砥请大家收藏:(m.20xs.org)魏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