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是否可以……”陈砥心跳加速,“北上夺取房陵?”
赵云却摇了摇头:“房陵郡城坚固,且深处山地,即便能下,也难以固守,反而会分散我军兵力,陷入与曹魏的山区消耗战,得不偿失。”
他看向陈砥,引导道:“公子以为,此时用兵,首要目标为何?”
陈砥思索片刻,回想起父亲和庞统等人的教导,尝试回答:“非为攻城略地,而在……牵制?震慑?”
“不错!”赵云赞许道,“首要在于牵制曹魏兵力,使其不能全力应对蜀汉北伐,同时,也是向蜀汉展示我荆南军力,巩固联盟,让其能放心北进。其次,若能趁机拔除一些威胁我边境的魏军前沿据点,扩大我防御纵深,便是锦上添花。”
他指向地图上几处标记着魏军小型戍堡和哨卡的位置:“我可遣一员上将,率精兵五千,自宜都出兵,不必深入,只在外围扫荡这些据点。若魏军守备空虚,则顺势拔除;若其援军赶来,则依托地形阻击,或相机撤回。目的只有一个:让曹真感觉到我荆南的压力,让他不敢轻易将宜都、房陵方向的兵力尽数调往关中!”
“此计大妙!”陈砥眼睛一亮,“既展示了肌肉,又避免了孤军深入的风险。那……派谁去合适?”
赵云微笑道:“陈式将军久在五岭、宜都驻防,熟悉当地地形与魏军情况,可担此任。公子可愿亲自草拟军令,以都督府名义,命陈式将军执行此策?”
这是将实际的军事决策权,部分交给了陈砥。陈砥深吸一口气,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他郑重地点点头:“是!我这就去拟令!”
很快,一道盖着江陵都督府印信的军令发出,命宜都太守、偏将军陈式,择机出兵,扫荡魏军边境据点,以作牵制。
数日后,陈式接到命令,仔细研究后,不由赞道:“公子与赵将军此策,老成持重,深得用兵之妙!”他立刻点起五千精锐,其中包含一千无当飞军,自秭归出发,沿着崎区山道,向魏军控制区边缘的几个重要戍堡发起了迅捷的打击。
正如赵云所料,这些戍堡的守军果然有所减少。陈式用兵果断,连续拔除了三处哨卡,焚毁两座小型营寨,俘获魏军百余人。等到房陵魏军主力闻讯赶来时,陈式早已依托险要地形设下埋伏,小挫其先锋后,便井然有序地撤回宜都境内。
此战规模不大,斩获也有限,但其象征意义和战略影响却不容小觑。它清晰地告诉曹真:江东荆南的军队,并非只是在西线被动防守,他们有能力,也随时会主动出击!这迫使曹真在调兵支援关中时,不得不留下相当数量的兵力,用于防备荆南方向。
消息传至北伐军中,诸葛亮闻之,对刘备道:“陈明远之子与赵云用兵,已得法度。荆南此举,虽未竟全功,然其牵制之效已显。我可更安心与曹真周旋矣。”
而身在历阳的陆逊,得知荆南有所动作后,亦是精神一振,对黄忠道:“赵子龙与公子砥在荆南动了,曹真首尾难以兼顾,我历阳压力,又可减轻一分!”
星星之火,在荆南点燃,虽不耀眼,却有效地呼应了东西两线的主战场。
秦岭古道,山高林密,行军艰难。
李严作为北伐先锋,率领两万精锐,出斜谷后,一路小心翼翼,广派斥候。他虽求战心切,但也知曹真非易与之辈,关中之地,魏军经营多年,防线坚固。
前军抵达郿城外围时,遭遇了魏军郭淮部的顽强阻击。郭淮依仗地形,深沟高垒,并不与蜀军野战。李严挥军攻打数日,损兵折将,却难以寸进,心中焦躁不已。
“郭淮匹夫,只会龟缩防守!若如此拖延,何时能兵临长安?”李严在帐中恼怒道。
副将吴懿劝道:“李督,郭淮据险而守,急切难下。不若分兵一支,绕过郿城,袭其粮道,或可逼其出战。”
张苞、关平更是主动请缨,愿率骑兵迂回。
李严正犹豫间,后方诸葛亮军令已到。军令中,诸葛亮并未指责李严进展缓慢,而是分析了当前形势:曹真主力未动,意在观望;江东历阳仍在坚守,荆南已有动作;建议李严不必强攻郿城,可派偏师监视,主力则沿渭水南岸,向武功、槐里方向稳步推进,摆出直扑长安的态势,迫使曹真主力前来决战,或至少调动其兵力,为其他方向创造机会。
同时,军令中还提及,马忠已率一军出箕谷,作为疑兵,牵制陈仓方向的魏军郝昭部。
诸葛亮的方略,更注重全局和稳步压迫,而非一城一地的得失。
李严虽心有不甘,但诸葛亮手持刘备赋予的节制之权,军令难违。他只得留下部分兵力监视郿城,自率主力,依照诸葛亮指示,向武功方向推进。
蜀军主力的动向,果然引起了曹真的高度紧张。长安乃关中根本,不容有失。他立刻下令驻守长安的部分兵力前出至槐里布防,同时严令郭淮,若蜀军绕过郿城,需果断出击,侧击其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魏砥请大家收藏:(m.20xs.org)魏砥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