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里的太监领着我穿过一道又一道朱红宫墙,脚下的青石板路被磨得光可鉴人,两旁的宫娥侍卫垂手侍立,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熏香,和襄阳城的烟火气截然不同,透着股让人压抑的威严。
“林长老,前面就是紫宸殿了,皇上已在殿内等候,您切记谨言慎行,不可失了礼数。”领头的太监转过身,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提醒。这太监叫小禄子,是宋理宗身边的近侍,刚才在宫门口接我的时候,眼神里就带着几分打量和轻视——在这些宫里人眼里,我终究只是个“江湖草莽”,就算穿了官服,也登不得大雅之堂。
我点点头,整了整身上的官服,又摸了摸贴身藏着的青铜丐钵。钵身微微发热,像是在给我传递力量。我深吸一口气,迈步朝着紫宸殿走去。
殿门敞开着,里面光线充足,一根根盘龙柱矗立其间,气势恢宏。殿中央的龙椅上,坐着一个约莫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面容白皙,眉宇间带着几分文弱,正是南宋的皇帝宋理宗。龙椅下方,左右两侧站满了文武大臣,左边是文官,右边是武将,一个个衣冠楚楚,眼神各异。
我目光快速扫过人群,很快就锁定了几个关键人物。左边文官队伍里,一个穿着紫色官袍、留着山羊胡的老头,正用阴鸷的眼神盯着我,不用问,这肯定就是主和派的头头史弥远。他旁边站着一个中年官员,面色倨傲,正是之前弹劾我的御史大夫王伦。而右边武将队伍里,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军,正朝我微微点头,眼神里带着几分赞许——那是主战派将领曹友闻,上次襄阳保卫战,我们并肩作战,算是老熟人了。
“草民林越,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我按照事先打听好的规矩,双膝跪地,行三叩九拜之礼。心里却忍不住吐槽,这古代的礼仪是真麻烦,膝盖都快跪麻了。
“平身吧。”宋理宗的声音带着几分年轻人的温和,却也透着帝王的威严,“林长老不必多礼,朕听闻你在襄阳抗蒙有功,拯救百姓于水火,是个难得的栋梁之才。”
我站起身,拱了拱手:“皇上谬赞,草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襄阳保卫战能取得胜利,全靠皇上圣明,将士用命,还有丐帮弟子和江湖同道的鼎力相助,草民不敢居功。”
我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既捧了宋理宗,又没忘了丐帮和江湖势力,不至于让朝廷官员觉得我太过狂妄。
果然,宋理宗听了这话,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林长老倒是谦逊。不过,朕也听闻,丐帮如今势力日渐壮大,在江湖上威望甚高,甚至能调动数万弟子,这倒是让朕有些好奇。”
这话看似平常,实则带着试探。我心里清楚,宋理宗召我入京,核心就是想摸清丐帮的底细,看看我们是不是真的像主和派说的那样“拥兵自重,意图不轨”。
没等我开口,史弥远就站了出来,躬身说道:“皇上,臣有话要说。林长老虽然抗蒙有功,但丐帮毕竟是江湖帮派,如今门徒众多,遍布各地,且手握情报网,掌控着不少粮草物资,若不加约束,恐成心腹大患啊。”
王伦也跟着附和:“史大人所言极是。皇上,臣近日收到奏报,丐帮在边境招兵买马,囤积粮草,还私设刑堂,审判百姓,已然超出了江湖帮派的范畴,简直与割据势力无异。林长老身为丐帮执法长老,难辞其咎!”
这两个家伙一唱一和,上来就给我扣了个大帽子。我心里冷笑,果然是来者不善。
我没急着反驳,而是等他们说完,才缓缓开口:“皇上,史大人、王大人此言差矣。丐帮之所以能有今日的规模,并非有意扩张,而是因为天下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流离失所,走投无路之下才加入丐帮,寻求一条生路。我们招兵买马,囤积粮草,也并非为了割据一方,而是为了抵御蒙古入侵。蒙古铁骑残暴,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若丐帮不积蓄力量,如何能保护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
“至于私设刑堂,审判百姓之说,更是无稽之谈。”我继续说道,“丐帮有自己的规矩,处置的都是背叛丐帮、勾结外敌或者为非作歹的帮内弟子,从未审判过普通百姓。相反,丐帮弟子还常常帮助百姓解决困难,比如在襄阳战后,我们组织流民开垦荒地,教授他们农耕技术,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这些事情,襄阳百姓有目共睹,皇上若是不信,可派人去调查。”
史弥远脸色一沉:“林长老,你口说无凭,谁知道你说的是不是真的?江湖帮派向来目无法纪,谁能保证丐帮不会利用势力欺压百姓?”
“史大人若是想找证据,草民这里倒是有一些。”我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递给旁边的小禄子,“劳烦公公呈给皇上。这里面是丐帮近年来的所作所为记录,包括救助流民的人数、囤积粮草的数量和用途、协助朝廷抗蒙的战功等等,还有襄阳、钱塘、苏州等地百姓联名写的感谢信,皇上一看便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丐帮神丐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丐帮神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