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者联盟”的成立,如同在文明废墟之上,勉强搭建起了一座脆弱的长屋,将来自不同角落的幸存者们聚拢在同一个屋檐下。核心基地的“溯源”研究区内,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科学家们,在经历了最初的隔阂与试探后,终于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对沈哲明数据和“织网者”碎片信息的联合攻关上。一种紧迫而专注的氛围取代了部分争吵,超级计算机的嗡鸣与激烈但不失理性的讨论声,成了这里新的主旋律。
有限的资源共享带来了初步的成果。对“菌株”稳定副产物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种能够显着提升哺乳动物细胞在强辐射及能量污染环境下存活率的原型药剂被合成出来,虽然距离人体应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已被视为重建文明、尤其是恢复太空活动能力的关键希望之一,被命名为“曙光-I型”适应性药剂。
同时,基于沈哲明生物信号模型和“织网者”能量场理论的结合,联盟的深空监测网络进行了第一次升级。部署在月球背面残存观测站和拉格朗日点L2的一台老旧望远镜被加装了新型的“灵子背景扰动传感器”。这套系统极其粗糙,灵敏度远不如“摇篮”内部的网络,但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尝试主动去“聆听”那片曾被“织网者”和“收割者”视为主要战场的、无形的宇宙维度。
然而,就在这看似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文明的灰烬中似乎正要重新迸发出火星时,来自这个新生监测网络的第一个重大发现,却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了所有联盟高层的心头。
那并非“收割者”主力舰队去而复返的浩大信号,而是一些更加隐秘、更加令人不安的“杂音”。
首先是被命名为“幽灵回波”的现象。升级后的传感器在扫描柯伊伯带外围和奥尔特云区域时,捕捉到了一系列极其微弱、时断时续、且来源飘忽不定的能量信号碎片。这些信号的特征与“收割者”科技的能量签名高度吻合,但其强度远低于任何已知的作战单位,更像是……某种处于深度休眠状态的侦察探针,或者是在主力舰队崩溃后,残存的、失去了大部分功能的自动化信息节点。它们如同宇宙尘埃中的休眠病毒,静静地漂浮在太阳系的边缘,偶尔被恒星的引力或未知的宇宙射线“惊醒”,发出一两声微弱的“低语”,随即再次陷入沉寂。
“它们没走干净,”在联盟最高军事委员会的绝密简报会上,负责分析这些数据的联盟首席天体物理学家,一位表情严肃的日耳曼老人,指着全息星图上那些如同萤火虫般明灭不定的微弱光点说道,“这些残留物本身或许不具备直接攻击能力,但它们的存在,意味着太阳系依旧处于‘收割者’的监视网络之下,哪怕这个网络现在千疮百孔。更可怕的是,我们无法确定,这些节点是否具备某种……自主唤醒并重组更高层级指令的能力。”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感到脊背发凉。敌人并非被彻底击败,只是暂时失去了中枢指挥,但其遍布太阳系外围的“神经末梢”依然存在。谁也无法保证,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沉寂的“幽灵”不会突然接收到来自深空的新指令,或者自主演化出新的、更具威胁的行为模式。
紧接着,第二个、也是更让“溯源”区内科学家们感到困惑乃至恐惧的发现接踵而至。
在对沈哲明笔记和“织网者”数据库进行更深层次的交叉分析时,一个联合研究小组注意到了一些之前被忽略的、关于“织网者”网络本身稳定性的异常记录。这些记录隐藏在庞大的数据流中,极其隐晦,大多以某种描述能量潮汐“周期性涨落”或“背景噪声频谱偏移”的数学形式存在。
起初,科学家们认为这只是“织网者”网络正常运行中的自然波动。但随着分析的深入,并结合“摇篮”最终沉寂前,江华所感知到的那股庞大意识洪流的某些异常扰动特征,一个令人不安的推测逐渐浮出水面:
“织网者”的集体意识网络,这个沉睡了亿万年的古老存在,其状态可能……并不稳定。
它并非一个死寂的数据库,而是一个曾经活跃的、庞大的意识集合体。其“沉睡”更像是一种极低能耗的维持状态。而之前“摇篮”的激活、防御系统的全面启动、尤其是最终为了发射“理解之钥”而进行的能量过载和结构崩解,如同一次强烈的电击,刺激了这个沉睡的巨人。
“我们怀疑,”在“溯源”区的核心会议上,一位负责意识模型构建的心理-物理学家(这是一个因研究需要而诞生的全新交叉学科)语气沉重地汇报,“‘织网者’网络本身,可能因为这次剧烈的外部干预,正在经历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排异反应’或‘梦境扰动’。沈哲明博士的意识融入,一方面可能起到了暂时的稳定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引入了新的、不可预测的变量。”
全息屏幕上展示着模拟出的网络能量拓扑图,原本相对平滑的流形结构上,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如同痉挛般的扭曲和涡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锦绣烬:关东寒霜请大家收藏:(m.20xs.org)锦绣烬:关东寒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