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岛的情况比本州西部更为复杂。这里距离京都幕府统治中心更远,各地大名更加独立跋扈,对幕府的忠诚度有限。
面对明军的入侵,他们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激烈抵抗派:
主要以九州北部和中部的一些传统强藩为主,如大友氏(丰后)、少贰氏(原筑前、筑后守护,虽已衰落但仍有影响力)、菊池氏(肥后)等部分势力。
他们凭借经营多年的坚固山城(如大友氏的府内馆、少贰氏的岩屋城等),试图负隅顽抗。
他们汲取了对马岛和出云国的教训,不再与明军进行野战,而是龟缩城中,企图利用复杂地形和坚固工事消耗明军。
观望投机派:
九州南部的一些大名,如岛津氏、伊东氏等,态度暧昧。
他们既不想轻易臣服,又不敢正面抗衡明军兵锋,大多采取收缩防御、静观其变的策略,甚至暗中与明军有所接触。
主动投诚或内应派:
一些早已对现状不满或被相邻强藩压制的小大名,以及九州本地的一些豪族、商人,眼见明军势大,便主动充当带路党,或提供情报,或直接在战斗中倒戈。
而明军的进攻策略依旧犀利而高效。
火炮开路:对于任何拒绝投降的城池,明军首先便是集中火炮进行长时间的轰击,摧毁城墙、箭塔、城门,极大地打击守军士气。
重点打击:优先攻击负隅顽抗的强藩核心城池,如对大友氏府内馆的围攻。
分化瓦解:充分利用九州大名之间的矛盾。例如,利用与大友氏有仇的势力作为前锋或提供其布防弱点。
战斗过程虽然比在本州西部时更为艰苦一些,但明军总体上依然占据压倒性优势。
大友氏的府内馆围攻战堪称九州战场上最激烈的一役。
大友家臣团结一致,凭借城防拼死抵抗,给明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明军围攻近半月,动用大量火炮日夜轰击,并切断了其水源补给,最终才艰难破城。
城破后,大友氏家主战死,部分家臣切腹,家族势力几乎被连根拔起。
而少贰氏试图据守的岩屋城,则上演了“二五仔”的戏码。
围城数日后,城内部分早已对少贰家统治不满的家臣和豪族,秘密与明军联络,趁夜打开城门,放明军涌入,导致岩屋城迅速陷落。
少贰氏仓皇出逃,最终不知所踪。
类似的内应事件在九州战场上屡见不鲜。坚固的城堡往往不是从外部被攻破,而是从内部因猜忌、背叛或绝望而瓦解。
面对明军强大的攻势和内部不断出现的叛徒,九州各抵抗势力的士气在不断下滑。一座座城池相继陷落,丰前、丰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
九州北部和中部地区以惊人的速度落入明军手中。
南部的岛津氏、伊东氏等大名,看到北九州强藩的覆灭,更加坚定了观望自保的决心,甚至开始更加积极地与明军使者接触,探讨“归附”的条件。
九州的全面沦陷,似乎已经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在遥远的京都,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持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并非不想救援西国和九州,而是有心无力。
明军的战略非常成功,控制本州西部已经切断了京都与九州的大部分直接联系。更重要的是,幕府自身的权威早已扫地,根本无法有效命令各地大名出兵。
关东的足利满兼如今还在看京都的笑话,根本不予理会;
近畿地区的大名们则人人自危,忙着加固自己的领地,生怕明军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
西国那些还没被明军占领的大名,要么像大内氏一样已经投诚,要么就像石见、出云以西的大名一样处于观望或被隔绝状态。
足利义持能够直接调动的,只剩下幕府的直辖力量和少数还忠于他的近畿大名兵力,这点力量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他只能一边不断地向各地发出措辞严厉的“御内书”(将军命令),要求各地大名起兵“勤王”,一边绝望地看着九州一点点落入明军之手,同时祈祷着明军在九州遭遇足够的挫折,或者国内发生什么变故,能让这场噩梦早日结束。
但他的祈祷显然是徒劳的。大明远征军的脚步,并不会因为他的绝望而停止。
南京这边。
一份来自倭国前线的八百里加急捷报,被内侍小心翼翼地呈送到了朱棣的御案上。
捷报详细禀明了明军如何顺利登陆、如何在大内氏配合下控制本州西部、如何攻克顽抗之城、以及九州战事的顺利进展。
朱棣仔细地阅看着,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一直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笑容,甚至忍不住轻轻拍了一下桌子:
“好!打得好!张辅、郑和没让俺失望!”
说实话,在决定大规模跨海东征之初,他内心深处并非没有忐忑。
毕竟,倭国乃太祖不征之国,前元两次征倭失败的阴影,也如同梦魇般笼罩在东亚上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请大家收藏:(m.20xs.org)搞事就变强,开局复活长孙皇后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