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年春的深圳,风里都裹着 “数字” 的味道。
华强北的街头像被注入了新血液,“网吧 2 元 / 小时” 的灯箱在晨光里就亮起来,穿牛仔裤的年轻人攥着 QQ 注册卡,在网吧门口排成长队,嘴里念叨着 “加个好友,晚上视频”;隔壁的培训机构挂着 “Java 开发速成,月薪 5000 起” 的海报,红底白字刺得人眼发慌。
南方电子家属院,画风却慢了半拍 —— 老人们拎着菜篮在公告栏前驻足,盯着 “社区会计电脑培训班,100 元 / 月” 的海报小声议论,手里的菜袋子蹭到海报边角,与不远处年轻人手里的键盘形成奇妙的错位。
建军路过华强北,一个发传单的小伙子递来张 “Java 培训” 广告:“帅哥,学 Java 吧!现在做在线开发都靠它,比 C 语言吃香!”
建军接过广告,指尖触到 “面向对象” 四个字,心里轻轻 “哦” 了一声 —— 本科时《程序设计基础》课上学过这概念,只是后来一直做硬件,跟芯片、电路打交道,早把软件的那套逻辑压在了记忆深处。
到公司刚放下电脑,就被通知去开技术大会。会议室里,总经理把在线地图样机摆在桌上,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深圳主干道的路况,红色代表拥堵,绿色代表畅通。“咱们的车载定位模块,必须接入这玩意儿!” 总经理的手指在屏幕上划着,“以后用户开着车,能直接看到哪条路好走,这才是数字时代的产品!要做跨平台接口,得用 Java 写,兼容性强!”
话音刚落,年轻工程师小赵就举了手。他刚从计算机系毕业,手里的笔记本电脑贴着 Java 的贴纸:“李主管,您平时用 C 语言写 IC 程序,都是面向过程的逻辑,Java 是面向对象的,得把功能拆成‘类’和‘对象’,您转过来会不会绕弯子?”
这话不算挑衅,更像年轻人的直白好奇。会议室里的目光都聚到建军身上,他下意识地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屏幕上的 C 语言代码里,“信号采集”“抗干扰处理” 的函数清晰分明 —— 那是他昨晚刚优化的芯片控制逻辑,每个函数对应一个硬件模块的功能。
“我大学修过《程序设计》,懂点基础。” 建军的声音很稳,指尖在触摸板上轻轻划着,“只是后来做硬件,软件这边生疏了。”
周老突然从后排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我当年学汇编语言,觉得比算盘难十倍,现在不也学着用 Excel 做报表?” 周老的目光扫过全场,“建军懂硬件逻辑,知道模块该怎么拆、信号该怎么处理,这是他转软件的优势。硬件是根,软件是枝,根扎得深,枝才能长得直。”
散会时,建军想起刚做硬件时,老工程师也是这样手把手教他认电阻、测电路,现在轮到他向年轻人学软件,倒有种 “技术传承” 的亲切感。回到办公室,他从抽屉里翻出本科时的《程序设计》教材,蓝色封皮已泛黄,那是他第一次接触编程的地方,也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当晚,办公室的灯亮到很晚。建军在电脑上新建了 “Java 学习” 文件夹,从最基础的 “Hello World” 开始敲代码。键盘敲击声在安静的办公室里格外清晰,“public class HelloWorld” 的语句在屏幕上出现时,他突然想起本科时在机房写第一个 C 语言程序的场景 —— 那时也是这样,对着屏幕反复调试,直到 “运行成功” 的提示跳出来,心里满是雀跃。
只是 Java 的 “类” 让他卡了壳。屏幕上的报错提示 “class is public, should be declared in a file named HelloWorld.java”,他盯着 “class” 这个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 突然,他眼睛一亮,想起调试芯片时的 “模块拆分”:把定位模块拆成 “信号接收模块”“抗干扰模块”,每个模块有自己的功能,这不就跟 Java 的 “类” 对应吗?“类” 就是软件里的 “模块”,“对象” 就是模块的 “实例”!
这个念头像道光,瞬间打通了他的思路。他立刻新建了 “LocationModule” 类,把 “信号采集”“数据处理” 写成类里的方法,代码逻辑跟他写 C 语言硬件驱动时的模块划分几乎一致。虽然还有报错,但方向对了,剩下的只是细节调试 —— 这跟他当年解决磁干扰难题时的感觉一模一样,都是先找对逻辑,再啃细节。
家属院的家里,秀兰正对着台式电脑发呆。那是建军淘汰的办公电脑,主机箱上贴着 “南方电子” 的标签,屏幕上的 Excel 图标孤零零地躺着。她从兜里掏出用了五年的卡西欧计算器,银色外壳的按键已磨得发白,这是她做会计的 “老伙计”—— 以前算账全靠它,加加减减从不出错,可现在超市要装 POS 系统,要求会计用 Excel 录库存、做报表,她连最基本的单元格合并都不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潮落无声请大家收藏:(m.20xs.org)潮落无声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