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能过于离经叛道,触怒上官,又必须将道理说透,提出切实可行的方略。
他沉思良久,目光穿越考棚的隔板,仿佛看到了赤地千里、飞蝗蔽野的景象。
随后,他眼神一定,心中已有全盘谋划。他提笔破题,开宗明义:
“学生对:臣闻圣人治世,必先究天人之际,明灾异之由。
今垂询旱蝗相生之理,实乃心系黎元、泽被苍生之至意。
不揣冒昧,谨以管窥之见,陈其机理,献其拙策,伏愿上官垂览。”
首先,他阐明“旱蝗相生”之机理,但巧妙地避开了直接挑战“天罚论”。
而是从“气”与“地”的传统哲学概念入手,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
“盖闻天地之气,失和则生异。大旱之年,阳亢至极,雨泽愆期,土壤焦裂。
此燥亢之气,恰为蝗蝻滋生之温床。臣观察得知,蝗虫之卵,多产于河滩湖泽之湿润滩地。
若风调雨顺,水位适中,其卵多为水汽所抑,或为鱼虾所食,不得孵化。
然若逢大旱,水域涸缩,滩涂裸露,土温增高,昔日埋藏之亿兆虫卵,得亢阳之炙烤,乃纷纷孵化。
此非天降之灾,实乃地气变迁所诱发之祸也。
故曰:旱为蝗之诱因,蝗为旱之恶果,二者相继,实有至理存焉。”
这一段解释,既利用了当时人能理解的“气”和“环境”概念,又包含了他基于观察的科学推断,显得顺理成章,令人信服。
接着,他笔锋一转,进入全文核心——应对之策。
喜欢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请大家收藏:(m.20xs.org)科举不顺,从寒门到帝师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