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医馆品牌推广
晨光漫过总馆的飞檐,在青石板上洇开一片暖金。叶璃推开雕花木窗,望着院中那棵历经百年的银杏树,枝桠间还挂着昨夜的露水,晶莹剔透,像极了百姓眼中对健康的期盼。她转身将一叠厚厚的宣纸铺开在案上,纸上是楚逸尘连夜绘制的《医馆推广全域图》,用朱砂圈出的城镇星罗棋布,墨迹里藏着两人彻夜未眠的心血。
“昨日收到江北分馆的信,说当地百姓对咱们的‘固本汤’很是信赖,却总有人嫌路远,宁愿在家硬扛也不愿来就诊。”叶璃指尖点在江北的红点上,语气里带着几分思索,“可见光靠口碑慢慢传,速度还是太慢。咱们得主动走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医馆不只是治病的地方,更是教大家如何不生病的地方。”
楚逸尘正将新印的《四季养生歌》折成巴掌大的册子,闻言抬头笑道:“你想让医者们‘走出去’,我倒有个主意——把诊桌搬到市井里去。寻常百姓过日子,最信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让他们亲眼瞧见医者的本事,亲耳听进养生的道理,比咱们在馆里挂十块匾额都管用。”
三日后,春分刚过,医馆的“走出去”计划正式启动。
城西的早市刚热闹起来,医馆的马车就碾过青石板路,停在了最繁华的街口。医者们搬下折叠的木桌,支起遮阳的蓝布棚,药童们则忙着将炮制好的药材摆成小堆——当归的浓郁、薄荷的清爽、陈皮的醇厚,各种药香混着市井的烟火气,竟生出一种奇异的亲切。负责坐诊的李医师刚坐下,就被提着菜篮的王大妈拽住了手腕:“李大夫,您给瞧瞧,我这胳膊抬不起来,是不是犯了老毛病?”
李医师耐心地搭脉,又翻看她的眼睑,笑道:“大妈这是春燥犯了,加上夜里着凉,气血不畅才胳膊沉。我给您开两副疏肝理气的药,再教您个小动作——每天早上举着胳膊画圆圈,顺时针三十下,逆时针三十下,三天准好。”说着就站起身,陪着王大妈比划起来,引得周围人都凑过来看热闹。
叶璃则带着学徒们分发《四季养生歌》,册子封面印着手绘的四季风光:春日里的荠菜青青,夏日的荷叶田田,秋日的桂花簌簌,冬日的炉火融融。内页用白话写着“春吃芽,夏吃瓜,秋吃籽,冬吃根”的口诀,旁边配着简单的食谱。有个背着书包的孩童抢过册子就跑,被母亲拽了回来:“咋这么没规矩!”叶璃忙摆手:“没关系,孩子好奇是好事。这册子就是给大家看的,尤其是娃娃们,从小知道啥时候该吃啥,比长大了生病再治强多啦。”
这样的场景在不同的街巷同步上演。进社区时,医者们会带着铜制的听诊器(这是楚逸尘托人从西洋买来的新鲜物件),给老人听心肺,教他们按压手腕测脉搏;进校园时,他们用彩纸剪出五脏六腑的模样,告诉学童“肺像小扇子,吸烟会让它变黑”“胃像磨盘,吃太多冰的会让它转不动”;进商铺时,他们给掌柜们讲“算盘打久了揉按虎口”“账本翻多了转眼珠”的小窍门,连最抠门的布庄老板都笑着说:“你们这哪是行医,是给咱们商户送福气呢!”
光是“走出去”还不够,叶璃深知,要让医馆的名声真正扎根,得有“看得见的凭证”。楚逸尘提议开设“康复案例墙”,就在总馆大厅最显眼的位置,用木框装裱着患者的亲笔感谢信,旁边贴着治愈前后的对比图。
第一个上墙的是城南的货郎王二。他曾咳血不止,换了三家医馆都没治好,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医馆时,颧骨高耸,嘴唇发紫。叶璃亲自给他诊脉,发现他不是肺痨,而是长期熬夜赶路、寒气入体引发的肺寒,于是用“温肺汤”调理,又教他睡前用艾叶泡脚。三个月后,王二不仅不咳了,还能挑着货担走十里路。他送来的感谢信里,字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叶大夫不光救了我的命,还教我咋养身子。现在我每天早睡早起,泡完脚浑身暖烘烘的,比喝两盅白酒还舒坦!”
案例墙前总围着不少人,有啧啧称奇的,有对照自己症状琢磨的,还有人拿着纸笔抄录药方。有个患关节痛的老秀才看了半天,拉着叶璃说:“我这病跟王二的不一样,但瞧你们把他治得这么好,我也想试试。”叶璃笑着请他坐下:“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方子自然不一样。您把手伸出来,我给您把把脉。”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真实的故事,叶璃又和城里的报馆合作,开设“仁心医话”专栏。每周刊登一篇案例,不写晦涩的医理,只说患者的故事:卖糖画的老汉如何靠“健脾糕”找回食欲,绣娘如何用“活络针”重握绣花针,甚至连调皮的孩童偷吃冰块闹肚子,医者如何用“焦三仙”化解的小事,都写得活灵活现。
专栏的主笔起初担心太通俗会失了格调,叶璃却坚持:“读报的多是寻常百姓,他们看不懂‘阴虚火旺’,但听得懂‘夜里盗汗像泼了盆水’;记不住‘归脾汤’,但记得住‘用红枣、桂圆煮水喝’。咱们写文章不是为了显学问,是为了让大家知道,生病不可怕,找对方法就能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心倾将:情定山河请大家收藏:(m.20xs.org)医心倾将:情定山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