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蜂群解锈:青铜绿锈谱系与玄铁算筹密钥调相
悬坠在甬道通风系统格栅上的百台生物溶酶微型采氧蜂群,突然同时发出一阵细微的“嗡嗡”声——这些蜂群的体积比乒乓球还小,外壳是透明的聚碳酸酯材质,里面装着特制的生物溶酶溶液,原本是用来采集地宫里的氧气样本,此刻却在通风气流的带动下,纷纷展开了四千组可编程折叠翼网。
折叠翼网的材质是超轻的碳纤维,展开后像一层透明的纱,每一组翼网都有16个可调节角度的翼片,能够根据气流方向自动调整飞行轨迹。当蜂群沿着通风管道飞向陪葬品区时,我透过智能眼镜的放大功能,清晰地看到翼网扫过青铜夔凤钟的场景——青铜夔凤钟的钟体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绿锈,锈层的厚度在0.5-1毫米之间,而当翼网接触到绿锈时,蜂群立刻释放出生物溶酶,绿锈在酶的作用下慢慢分解,变成细小的微粒子,这些微粒子被蜂群底部的纳米筛轮同步筛定,筛轮的孔径只有0.1微米,能够精准分离出绿锈中的铜、锡、铅等元素颗粒。
纳米筛轮筛选出的微粒子数据,很快就传输到智能眼镜的右侧镜片边缘,形成了一组复杂的图谱——这是三万套秦工坊锻造工艺参数残损率谱系曲线坐标集解图谱组阵式映射图符体系,图谱上的每一条曲线都对应着不同的锻造参数:有的代表青铜的含锡量,有的代表锻造温度,有的代表冷却时间。我盯着图谱看了几秒,突然发现这些曲线的走向竟然与我脊神经电化学记忆单元里的一组数据完全吻合——那是去年在秦皇陵博物馆整理玄铁算筹时,意外录入的密钥调相仪系统数据,当时只是觉得这些数据很特殊,没想到此刻会与秦工坊的工艺参数对接。
玄铁算筹的长度是15厘米,直径0.8厘米,表面刻着细小的四象四仪图案,而当图谱数据与算筹密钥系统对接的瞬间,探方中央的墓圹突然传来一阵“轰隆”声——原本覆盖在双层错榫金箍石函上的封土慢慢滑落,石函的盖子开始以每秒5度的角度旋转,旋转过程中,石函周围的空气里出现了七十二次镜像回响,每一次回响都对应着不同的振动模式,而这些振动模式的验证波形残频,恰好与我左掌的红磷阻燃剂烫痕纹产生了共鸣。左掌的烫痕是上个月测试阻燃设备时留下的,纹路呈不规则的圆形,而此刻,这些纹路竟然慢慢变成了五弦琴轸旋钮的形状,每一道纹路的起伏都对应着九元六纬周天神变解构频谱群的分布模式,最终在智能眼镜上形成了一组导解程序代码集模变流型重组单元脉阵组谱系分解拓扑式波动图群。
4. 激光探土:黄脂土岩屑与秦皇陵黍粒三进制吻合
激光干涉尺的红色光束在北夯台的三层阶梯上移动,这把尺子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001毫米,此刻正沿着探方面积网格进行三百次全轴相量叠加扫描。北夯台的夯土是典型的青州黄脂土,颜色呈深黄色,质地坚硬,用指甲划开后,断面会露出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就是黄脂土岩屑,直径大多在0.5毫米左右。
我握着激光干涉尺的支架,慢慢调整扫描角度,岩屑的分布模式在护目镜中央的显示屏上逐渐清晰——有的岩屑呈均匀分布,有的则聚集成细小的团块,而当扫描进行到第二百八十次时,护目镜突然弹出一个对比窗口,窗口左侧是黄脂土岩屑的分布图谱,右侧则是去年在秦皇陵南阙三号铜车马左轭衡下发现的未腐黍粒照片。黍粒的数量有12颗,每颗的直径约2毫米,形状呈椭圆形,而当智能系统自动将岩屑分布与黍粒位置进行比对时,屏幕上突然跳出一行数据:“吻合系数99.98%——超过四千万级计算量逻辑解场容量单位阈值线”。
这个结果让我瞬间愣住,手里的激光干涉尺差点滑落——秦皇陵南阙与当前的考古现场相距三百多公里,两地的土壤和文物竟然存在如此高的吻合度,这在之前的考古研究中从未出现过。而就在我试图理解这一现象时,随身携带的抗引力磁悬浮采样托盘突然发生异常——托盘的直径约30厘米,底部装有四个磁悬浮发生器,正常情况下能够稳定悬浮在离地面10厘米的高度,此刻却突然开始自旋,自旋角度以每秒150弧度的速度增加,很快就达到了四万六千弧度,托盘上放置的十六种考古采样探针开始剧烈晃动。
我伸手想去稳住托盘,却已经来不及了——探针纷纷从托盘上跌落,朝着探方底部的砖缝坠去。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探针并没有摔在砖面上,而是沿着砖缝里的暗纹自动刺入——砖缝里的暗纹是二十八宿的图案,每一道暗纹的宽度恰好能容纳探针的尖端,而当十六根探针全部刺入暗纹时,探方中央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蓝光,蓝光在墓主安寝龛的位置形成了星象投影,投影的图案与《史记》中记载的“九阴九阳星阵”完全一致。星象投影中,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一个坐标点,这些坐标点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组拓扑方程组,方程组的二次加密锁芯链式激变序列参数图谱,在智能终端的屏幕上慢慢展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