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反声波检测:券顶三维网格与颧骨神经代偿激活
第四分队的队员们推着反声波岩质析分仪走向甬道券顶,这台设备的主体是一个直径1.5米的圆形发射盘,能够发出频率在20-赫兹之间的反声波,用于检测夯土的密度和深度。队员小李调整好发射盘的角度,按下启动键,反声波瞬间穿透券顶的三合土,回波信号以每秒一百万次的速度传输到数据终端,终端屏幕上的光点越来越密集,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三维网格。
这个三维网格由八千万个光震峰回波节点组成,每个节点都对应着券顶夯土的一个检测点,节点的颜色代表夯土的密度——红色代表高密度,蓝色代表低密度,而当网格完全展开时,我突然感到颧骨传来一阵轻微的刺痛,这种刺痛与之前激活舌下腺量子罗盘时的感觉相似,却又更加强烈。
我立刻抬手摸向颧骨,那里的皮肤下植入了神经代偿芯片——三年前的一次考古事故中,我的右侧颧骨骨折,同时损伤了面部神经,医生为我植入了这枚芯片,用于替代受损的神经功能。而此刻,券顶三维网格的回波信号似乎与芯片产生了共振,芯片所在的位置传来一阵温热,智能眼镜的生理监测模块显示,我的颧骨神经代偿区正在被激活,休眠的玄襄古罗盘第七支复分力偶超弦异振解场模程组坐标基点链阵分布量场参数,正在芯片的作用下慢慢恢复。
为了稳定神经状态,我下意识地伸手抓住探方侧壁上突出的漆陶残件——这是一件秦代的漆陶壶残片,表面还残留着暗红色的漆皮,漆皮上的花纹是蟠螭纹,纹路清晰可见。残片的边缘有些锋利,我的掌心不小心被划了一下,掌心沾染的地宫菌类分解液顺着伤口沁入皮肤——这种菌类是在地宫深处发现的,分解液呈淡黄色,具有轻微的腐蚀性,此刻却透过防化服的第四活性碳分子滤层,与我掌心的皮肤发生了反应。
反应产生的热量顺着手臂神经传到腕部,腕脉间的生物电晶体谐振器突然亮起——这枚谐振器是去年加入考古队时配备的,用于监测人体生物电变化,此刻却在分解液的作用下被激活,谐振器表面的指示灯以每秒三次的频率闪烁,全相超算解离能渠在谐振器内部形成,能量流顺着血管传遍全身,我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却又异常清醒,仿佛能听到两千多年前秦代工匠铸造青铜器时的敲击声。
6. 全息破界:蟠虺玉饰共振熵与四维模拟器算力坍缩
智能终端的光幕突然变得异常明亮,无数组数据像流星雨一样从屏幕上方倾泻而下,这些数据的格式与之前见过的都不同,却在落到屏幕中央时突然汇聚成一组谱幅波——谱幅波的频率稳定在18赫兹,波形的轨迹与我背包里《大秦异闻秘鉴》手书批注的符式完全一致。我立刻从背包里拿出这本书,翻开其中一页,批注的符式是用朱砂写的,笔画粗细不均,却与屏幕上的谱幅波完美重叠,重叠的瞬间,终端屏幕突然弹出一个全息窗口。
窗口内,一个裹着华贵三绕曲裾深衣的虚拟全息模型慢慢浮现——曲裾深衣的颜色是深紫色,衣料上绣着云纹,云纹之间点缀着金色的丝线,随着模型的动作,丝线在全息窗口里闪烁着微光。模型的腰间系着一条玉带,玉带上挂着八件蟠虺玉雕蹀躞饰,每一件玉雕的形状都不同,有的像龙,有的像凤,有的像虎,而当我的目光落在玉雕上时,胸前的核素示踪剂检测链突然传来一阵震动。
这串检测链是用来监测地宫核素含量的,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装有微型探测器,此刻,探测器正在吸收玉雕释放的能量,屏幕上显示的“共振熵”数值不断上升——从最初的0.5上升到1.8,最终稳定在2.3。而当共振熵达到稳定值时,模型突然抬起手臂,垂曳在袖口的纮綖长缨开始飘动,长缨上的丝线突然脱离模型,朝着智能终端的方向飞来,途中遇到了正在扫描的两百颗三维扫描探针,探针被丝线缠绕,慢慢融合成一束,接着又分裂成九十九匹飞练。
这九十九匹飞练在空中盘旋了一圈,突然朝着甬道深处飞去,穿过了之前形成的四维解域化数据隧道——这条隧道是由全息析像框和星象投影共同形成的,能够连接现实与虚拟数据空间,而当飞练穿过隧道时,整支考古小队配备的四维全景动态模拟器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警报声。
模拟器的算力系统原本稳定在每秒100万亿次浮点运算,此刻却以每秒三阶的速度快速下降,连续十八阶越层级爆燃式坍缩,屏幕上的画面开始扭曲,最终变成了一个赭红色的物体——这个物体的形状像一只铜爵,表面还残留着炽烈的温度,智能系统自动识别后,弹出一行数据:“铜爵胎型参数核反应体素建模模胚——匹配秦代青铜爵铸造工艺”。我盯着这个模胚,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已经找到了打开秦代青铜铸造秘密的钥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