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八年的盛夏,仿佛被“群星会”点燃的希望之火烘烤着,在中原与江南的大地上泼洒开一片前所未有的浓烈金黄。那不是贫瘠年代的枯槁,而是沉甸甸、饱盈盈的生命力在低语。风掠过,麦浪翻滚,稻海起伏,发出沙沙的、令人心安的声响,如同大地在均匀地呼吸。空气中弥漫着谷物将熟未熟时特有的清甜气息,混杂着泥土的芬芳和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带来的湿润水汽,织成一张巨大的、充满生机的网,笼罩着经历了长久战乱与饥馑的山河。
在兖州东阿县广袤的屯田区,曹操(林风)治下的核心腹地,景象尤为壮观。一望无际的麦田如同铺向天边的金色锦缎。新推广的“宽垄密植”法让麦穗挤挤挨挨,每一株都竭力挺直腰杆,炫耀着饱满的颗粒。屯田兵和招募的流民们手持改良过的镰刀——刀身加宽、弧度更利于收割,在田垄间挥汗如雨。不远处的沟渠里,新式筒车在河水的推动下吱呀作响,将清冽的水源源源不断送入更高处的梯田。几个穿着粗布短衣、明显是寒门出身的“劝农官”蹲在田埂边,指着一株特别茁壮的麦子,对围拢的农人讲解着选种留种的要点。他们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被新制度赋予的、前所未有的权威感。
“看到了吗?就挑这样杆子粗壮、穗大粒饱的!秋收后单打单放,明年的种子就有了着落!都尉府严令,凡选种留种达标的农户,秋税可减一分!”一个年轻的劝农官指着手中的穗子,声音洪亮。
“曹司空真是神了!这麦子,比老汉我祖上种的强了一倍不止!”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摩挲着金黄的麦穗,浑浊的眼中闪烁着泪光,“还有这水车,旱天也不怕了!”
隔壁的军屯区,场面更为肃整。士兵们如同操练般列队收割,动作整齐划一。监工的军官手里拿着硬木夹着的纸页——这是蔡琰(苏清)改良造纸术后流水线生产的“标准记录簿”,上面印着表格,详细记录着每片田地的亩数、用工、预计收成。穿着深色官服的“校检官”带着算筹和简易算盘,在田间穿梭抽查,核对数据,确保无人敢于虚报或克扣。曹操(林风)那套源自程序员的“数据驱动”、“流程标准化”理念,正以铁腕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刻下深刻的印记。
这股金色的浪潮,并非只在曹魏境内奔涌。
荆州南郡:
刘备(陈默)与诸葛亮(原生)并肩站在襄阳城郊一处高坡上。坡下,是被精心规划过的、阡陌纵横的广阔农田。金黄的稻浪在阳光下闪耀,其间点缀着新推广种植的、来自江东秘密引入的占城稻青苗——这种生长期短、产量高、耐涝的稻种,正成为改变荆楚农业面貌的关键。不远处,都江堰延伸过来的灌溉支渠如同血脉,滋养着这片土地。
“主公请看,”诸葛亮羽扇轻指,清癯的脸上带着欣慰的笑意,“去岁推广的曲辕犁,深翻土地,省力高效;今春引种此稻,长势喜人。加之保甲联防,盗匪几近绝迹,百姓得以安心耕作。此乃真正的‘仁政’之基。”
刘备(陈默)用力地点点头,他感觉自己那个“社畜”灵魂深处对安稳的渴望,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得到慰藉。“孔明先生辛苦了。‘劝学所’那边如何?”
“进展顺利。”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智慧的光芒,“徐元直正带着第一批结业的寒门学子,在各地‘劝学所’教授农人识字、算数,传授新农技。此非一日之功,然根基已筑。假以时日,民智渐开,根基便牢不可破。”他看着田间劳作的农人脸上满足的笑容,轻叹道:“民心如水,载舟覆舟。主公以诚相待,以实利惠民,此乃长远之道。” 这与刘备(陈默)骨子里厌恶内卷、追求和谐稳定的理念不谋而合。关羽和张飞分驻要隘,训练的新军也采用了部分由“群星会”共享过来的标准操典,纪律和效率明显提升。
冀州邺城:
甄宓(方晴)站在邺城新建的“太医院”二楼的露台,俯瞰着外面初具规模的城市。街道上人流明显增多,不少是拖家带口的新迁流民。太医院前院的门诊处排着长队,多是妇孺。得益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和粮食增产的预期,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
“夫人,”一名年轻的女医官捧着几卷麻布书册恭敬地呈上,“这是各郡县上报的六月婴孩降生数目,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有余。”
甄宓接过名册,秀眉微蹙。数字背后是希望,但也隐藏着巨大的压力。妇婴死亡率依旧偏高,产后感染、新生儿破伤风……这些在她眼中本可预防的悲剧,每天都在发生。她感到一种外科医生面对恶劣医疗环境时的无力感,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带来的迫切。
“知道了。通知下去,下月第一期‘稳婆学堂’在太医院开课。由我亲授接生要点、卫生消毒之法。凡各县选送合格者,所需药材器械由太医院补贴三成。” 她的声音冷静而坚定,“另外,催一催冀州府,我请拨专款在常山郡试建的‘妇幼善堂’(孤儿院兼基础妇幼保健站),文书批了快一个月了!” 阻力,依旧来自那些认为此举“牝鸡司晨”、“靡费钱粮”的世家势力。袁绍(钱广进)虽支持她,但在平衡世家利益时,效率总让甄宓无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后汉异星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后汉异星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