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越过喧嚣的工地,投向更远处灰蒙蒙的地平线。谋士们交换着眼神,有人面露忧色,有人则倾向于保守暂停。风更大了,卷起的沙尘抽打在脸上,生疼。
沉默持续了数息。曹操缓缓侧过身,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风声与工地的喧嚣,如同冰冷的钢铁撞击在每个人心头:“杜尚书所言地质、冰凌,无非变量。工期既定,便是军令。”
他抬起手,指向下方那延伸向怒涛深处的巨大桥墩雏形,每一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此桥,非仅为渡河之便。它是贯通南北、直达塞上的血脉!驰道若通,则大军朝发夕至,粮秣转瞬即达。政令不阻于山川,商旅不困于津渡。此乃天下安定之基石!”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电:“若遇流沙,便深打桩基,以铁骨混凝,锁住地脉!若遇冰凌,便以工代赈,日夜加固围堰!若遇风雪,便燃薪驱寒,熔冰为水!人力有穷?那就调!物用不足?那就加!”
那冰封般的语调里,蕴含着比黄河怒涛更为磅礴的决心:“告诉所有工师、役夫:此桥一日不成,此地便是前线!我要这横跨天堑的金桥,在明岁秋汛之前,成为我大军西出塞外、北定草原的通途!阻我大道者,天亦伐之!”
“诺!”杜畿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所有畏难的念头瞬间被这斩钉截铁的命令碾碎。他挺直腰背,大声应命。周围的官员谋士也无不凛然,被这宏大而坚定的意志所感染。桥,已不仅是一座建筑,它被赋予了前进、征服与秩序的象征,成为必须完成的钢铁意志。
万里之外,江东吴郡之地。
浩渺的东海之滨,吴郡(今苏州)与更南方的番禺(今广州)两大港口,同样沐浴在一场前所未有的营建风暴之中。与黄河边的肃杀严寒不同,这里海风咸湿,冬意不浓,忙碌中带着几分开拓的热切。
曾经简陋狭窄的木构码头已被彻底推平、拓宽。巨大的花岗岩石条被运抵岸边,成为新港口的坚实基础。最令人瞩目的,是泊位区域。曾经稀稀拉拉的木桩被密集粗壮的、用“青泥”混合碎石整体浇筑的“桩簇”所取代。大量钢筋(熟铁条)被预先弯折成弧形或框架,埋入水中,再倾注水泥砂浆。海水在模板外翻涌,而模板之内,灰白色的“青泥”正贪婪地吸收着水分,迅速凝结、硬化。一座座坚实如磐石的水泥结构平台和防波堤,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浑浊的海水中生长出来,向更深的航道延伸。旧式狭窄栈桥被更宽阔、更坚实的延伸码头取代,如同巨人伸向大海的强壮臂膀。
“快!西三区泊位的水泥板要赶在今日潮落前完成吊装!搅拌浆再加把劲,不能凝!”一个肤色黝黑、头戴竹笠的工头站在新建成的水泥墩台上,对着下方呼喊。赤膊的工人推着盛满水泥砂浆的独轮小车,在临时铺设的木板上快速奔跑。巨大的吊杆在人力牵引下,将一块数丈见方、厚达尺余的钢筋水泥预制板缓缓吊起,移向预定位置。码头的地面不再是泥泞不堪,而是被大面积浇筑平整的水泥层,坚硬、防水,能承受重载车辆的反复碾压。空气中弥漫着海腥味与新鲜水泥特有的碱涩气息。
港口规模成倍扩张,吞吐能力剧增。停泊的船只不再局限于内河或近海的小型帆船、舢板。一艘艘新造或改造的大海船占据了新落成的深水泊位。这些海船龙骨更坚固,船体更宽大,桅杆更高耸。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帆装上的革新——传统的硬帆仍在,但部分位置已试验性地加装了由小乔(韩雪)提出构想、工匠们反复调试的软质三角纵帆。这种帆在侧风、甚至逆风条件下能获得更强的推进力,操纵也更为灵活。工匠们正在其中一艘最大的海船“破浪号”上紧张地调试着新帆的索具,争论着角度与受力。
港口区边缘,一处新辟的露天场地。孙权正兴致勃勃地亲自参与一次特殊的“实验”。他一身便于行动的劲装,袖口高高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身上沾了些许泥灰,毫不在意。他面前是一块铺着细沙的巨大沙盘,沙盘上精心堆塑着吴郡港口及附近海域的微缩模型,水道、岛屿、暗礁皆按比例呈现。
“公瑾,子敬,你们看!”孙权(孙阳)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与兴奋,他拿起一根细长木杆,指点着模型:“按霜儿(小乔韩雪)提供的海岸水文记录和船工口述,若在此处—鸡骨礁外侧,再筑一道‘L’形的水泥堤坝,将其延伸至此……” 他用木杆在沙盘上划出一道新的线条,“不仅能有效阻挡东南季风带来的巨浪,更能将涌流导向这里——自然冲刷出一条更深的航道!如此一来,即便是新造的五千料(约250吨级)大海船,也能在寻常潮汐时安然入港停泊!省却了多少疏浚的人力物力!” 他眼中闪烁着对工程优化和效率提升的灼热光芒。
站在他身旁的,正是江东的擎天玉柱——周瑜和鲁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后汉异星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后汉异星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