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轩听了,脸色骤白,身体晃了晃。
他太清楚这律法的分量。
周氏能在江南立足,全靠“世代为官”。
族中子弟靠科举进仕途,攥着地方政务。
现在工农商籍的人也能科考、当官。
他们的“优势”彻底没了。
“陛下,不行啊!”
“士农工商的秩序早定了,随便改,定会天下大乱!”
“大乱?”郑森冷笑。
“前明时,士族垄断教育、官场,百姓苦不堪言。”
“那才是真大乱!”
“朕的律法,是让所有百姓都有‘往上走的机会’。”
“让有本事的人为大夏效力,这有啥不行?”
他不理周明轩的辩解,接着说:“朕还要废前明繁琐的户籍制度。”
“只留士、农、工、商、军、奴六籍。”
“奴籍多是战俘、罪犯,得‘立功赎罪’才能转成其他户籍。”
“还不能科考。”
“其余五籍,不管出身,都有平等的科考机会、教育机会。”
“另外,为了不让士族垄断教育资源。”
“朕要求每个县府开‘县学’,每个州府开‘府学’。”
“家里有六岁到十六岁子弟的,不管啥户籍,都能入学。”
“学费由县府、州府承担。”
“要是有官员、士族拦着百姓子弟入学,一律‘革职查办’!”
旨意传出去,江南士族虽不满。
却不敢再公开反对。
郑森抓了闹事的士子,又废了旧户籍制度。
态度硬得很,显然铁了心要改。
更让他们震惊的是科举改革。
把“八股取士”改成“考试大纲”。
保留“四书五经”考核,占五成。
还新增了算学,占两成;农学,占一成;体能测试,占一成;实务策论,占一成。
朝堂上,内阁首辅冯厚敦忧心忡忡地站出来:“陛下,八股取士用了几百年。”
“突然改,恐会让天下士子不满,甚至闹乱子。”
“不如先在江南试点,等有成效了,再推广到全国?”
郑森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冯大人,朕知道改革有阻力。”
“但前明的八股取士,把士子都教成了‘只会空谈、不会做事’的人。”
“天启六年李自成起义,朝廷官员连‘咋调兵’‘咋筹粮’都不懂。”
“只会写‘请陛下圣裁’的奏折。”
“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官员还在争论‘该不该跟清军和谈’。”
“却拿不出半点实际办法。”
“不改革,大夏咋强盛?咋抵西洋人、平南明?”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百官:“朕办了四届科举,不缺只会读经书的文官。”
“缺的是懂算学、懂农学、能办实事的人!”
“算学是为了造火器、算粮草、管税收。”
“不懂算学,咋算火炮射程?咋统计粮草用量?咋征商税?”
“农学是为了种好田、养百姓。”
“不懂农学,咋指导百姓耕种?咋应对灾荒?”
“体能测试是为了让官员有好身体,能去乡下了解疾苦。”
“实务策论是为了考官员‘办实事的能力’。”
“只会写‘八股文’、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官员,朕不要!”
百官都躬身应下。
他们知道郑森说的是实话。
前明的官员,大多是“书呆子”。
遇到治水、造炮、种田的事,就手足无措。
现在大夏要发展工商业、强军力、平南疆。
确实需要新类型的官。
很快,各县府的县学、州府的府学陆续开办。
苏州府学的算学课堂里,十岁的陈阿福坐在窗边。
他手里拿着算盘,跟着先生学“加减乘除”。
他爹是苏州纺织厂的工匠。
以前因为是“工籍”,连私塾都不让进。
现在县学开了,他终于能读书了。
陈阿福的手指有点笨。
拨算盘时偶尔出错。
先生却很有耐心,一遍遍地教他。
他看着算盘上的珠子,心里想:“等我学好算学,就去军工厂造炮。”
“为大夏打仗,让爹娘过好日子!”
郑森站在课堂外。
听着里面的算盘声、读书声。
心里忽然暖起来。
他在打破士族对教育、官场的垄断。
为大夏培养新人才。
这些出身工农商的子弟,懂生产、懂生活。
知道百姓要啥、国家缺啥。
他们才是大夏未来的希望。
放学时,陈阿福和其他学生一起,背着书包往家走。
他们脸上带着笑。
嘴里哼着先生教的“算学歌”。
清脆的声音传遍整条街。
郑森看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改革的路还长。
但有这些孩子在,大夏的未来,定会越来越好。
第212章 拆省府弱士族 收桂梧定南疆
大夏公元1650年春,南京的改革正热热闹闹。
县学、府学的读书声飘满街巷。
新户籍制度的告示贴满城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塑南明:郑森的天下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