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立刻转向他,眼中满是赞赏和鼓励:
“好!文指挥使快人快语,忠勇可嘉!不愧是军中栋梁!孤记下了!这二十万两银,三十万石粮,便是你文家的贡献,孤收下了!”
那老知县任孔当也激动得胡子发抖,颤巍巍起身,仿佛要将一生的清誉和家底都押上:“殿下!老臣……老臣为官数十载,两袖清风,家业浅薄,然国难当头,岂容惜身?愿尽数拿出家中所有,现银八万两!粮草五万石!略表心意!虽杯水车薪,亦是老臣全家老小报国之心!”
“好!任老大人公忠体国,清风亮节,孤心甚慰!八万两,五万石,孤看来,重逾千斤!”
这时,那位沉稳的秀才郑与侨也站了起来。他显然是有备而来,早已暗中串联多时,声音清晰而有力,带着一种组织者的自信:
“殿下!学生不才,近日见时局危殆,已奔走联络济宁、兖州、乃至东昌府附近志同道合之乡绅,共计六十八家!我等虽多为清流寒门,家资不丰,然忠义之心不落人后!我等愿合并凑集现银五十万两!粮草六十万石!共同襄赞王师,助殿下成就中兴大业!钱粮已在调度,不日即可送达!”
朱慈烺闻言更是惊喜,这郑与侨果然是个实干人才!立刻上前扶住郑与侨的胳膊(又来!老喜欢拽人胳膊):
“郑秀才!好!太好了!孤果然没看错人!尔等乡绅之力,聚沙成塔,汇流成河,足以载舟!这五十万两,六十万石,解了孤的燃眉之急!孤多谢你们!”
紧接着,那个紧张的富商唐之蕃也急红了脸,满头大汗,生怕落后被看轻了,结结巴巴地喊道,声音都劈了:
“殿…殿下!!还…还有我唐家!愿出…出现银六十万两!粮…粮草五十万石!!殿下…殿下一定要收下!!我老唐…说话算话!!” 他生怕太子不信,急得直拍胸脯。
朱慈烺差点被这个数字又噎住,连忙走到唐之蕃面前,看着他紧张得如同水里捞出来、却又异常认真的样子,用力拍拍他的肩膀:
“唐东家!好!孤信你!好一个忠义唐家!孤记住了!六十万两,五十万石,好大的手笔!孤替万千将士谢谢你!”
唐之蕃见太子如此亲切肯定,更是激动得语无伦次,脸涨得发紫:“殿下…殿下,日后,但有所需,只需…只需派人到小号说一声,唐之蕃,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话虽结巴,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
朱慈烺心中不禁真的涌起一丝感动,这些商人,或许逐利,但此刻的决心却是实打实的。
与此同时,那位与孔府联姻的孙家少主孙芳也朗声道,声音清越,带着一种世家子的从容:“殿下!孙家愿出白银六十万两,粮草五十万石!以尽绵力,助殿下匡扶社稷!”
朱慈烺上前,看着他年轻却沉稳的脸庞:“孙少主年轻有为,孙家深明大义,孤多谢了!”
孙芳谦恭地一揖:“殿下言重了,分内之事,不足挂齿。”
他随即侧身,姿态优雅地指向身后那一群明显是商贾打扮、此刻都紧张地望着他的人群:
“殿下,这些位皆是济宁城内颇有声望、各有营生的忠义商贾。有经营粮行、掌控鲁西南米市的李家;有开设钱庄、汇通南北的王家;有做绸缎生意、与苏杭有往来的董家;有跑漕运、拥有数十条货船的江家;有开药局、药材遍及数省的林家;以及做盐引生意、家资丰厚的丁家!他们闻听殿下招贤纳士,匡扶社稷,皆愿倾力追随,共赴国难!”
随着他的介绍,那六位被点名的商人代表纷纷起身,恭敬地向朱慈烺行礼,脸上带着激动、惶恐以及一丝投资未来的决绝。
孙芳继续道,声音清晰而有力:“他们六家共同凑集现银五十万两,粮草五十万石!敬献殿下,以供军需,略表我等商贾报国之心!望殿下不弃笑纳!”
这显然是他们事先商量好的共同出资,由孙芳作为代表提出。
朱慈烺看着这一张张或激动、或惶恐、或精明、或质朴的面孔,逐一亲手虚扶,心中感慨如潮水般汹涌:
“这……这就是明末的资本力量吗?如此庞大,如此集中!一个国家该有的战争资源,不在国库,不在朝廷,却深深藏匿于民间这些豪绅巨贾之手!荒唐!可笑!可悲!但……此时此刻,这又是何等及时雨!何等解渴的甘泉!”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激荡与复杂情绪,回到场地中央,目光再次扫过全场。他看到了一些小商户代表也蠢蠢欲动,想要开口,但似乎数额不大,有些犹豫。
朱慈烺立刻朗声说道,声音充满了包容与鼓励:
“好!好!好!今日孤真是……大开眼界!更是心潮澎湃!孤看到了!看到了济宁并非只有潘、文、唐、孙等巨室!更有无数忠义之中小之家!你们的心意,孤同样感念!无论出力几何,捐资多少,都是一份沉甸甸的忠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