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四日光景,济宁城仿佛一头从冬眠中骤然苏醒的巨兽,每一寸肌理都迸发出惊人的活力与热量。
那种初临时的惶惑与无序,已被一种目标灼灼、秩序井然的蓬勃气象所取代。整座城池,自上至下,都沉浸在一股埋头苦干、期盼未来的炽烈氛围之中。
每日拂晓之前,城南辽阔的校场上空便会炸响撕裂沉寂的号角与战鼓。六万余新募之军,如同幼虎,在张无极、冯忠、文兴邦等将领督导下,投身于严格的操演。
校场之上,黄尘蔽日,吼声震天。最首要的,便是将那铁一般的军纪,用近乎灌输的方式,锤打进每一名士卒的魂魄深处。
晨操之前,各级将官必定带领麾下,反复呐喊太子亲定的规条,那些直白如话、却重若千钧的口号与歌谣,在清晨的济宁城南反复回荡:
“杀流寇!驱胡虏!护国救民!卫我山河!”
“一切行动听鼓号!”“一切缴获要归公!”“不害百姓不欺民!”
“第一管住裤腰带,淫人妻女千刀剐!”“第二注意说话好,老乡见了不会跑!”“第三买卖要公平,一文钱是一文货!”“第四借了东西要归还,坏了照价赔铜钱!”
“第五脚板多看看,踩了麦苗照价赔!”“第六不抢百姓物,抢个鸡鸭也砍头!”“第七宿营搭帐篷,敢拆民房断手掌!”“第八降兵也是苦穷人,捆送营里换赏银!”
“跟着太子不纳粮,分了田地有田庄。老婆孩子咱不抢,立功领饷养爹娘!”
这些声音起初参差不齐,带着生涩,但日复一日,渐渐变得整齐划一,通俗易懂的话语,逐渐给这支新军们带来了完全不一样的军队体验。
大军则依着兵员禀赋与眼前能凑出的家伙事儿,初步划开了阵仗。
步卒人数最众,进展也最快,只见得长枪如苇,反复突刺;刀盾碰撞,呼喝阵阵;弓弩手则于划定区域,一次次拉满弓弦,寻觅着那虚无缥缈的准头。
相较之下,骑兵与火器营则显得磕绊许多。
城内城外搜罗殆尽,马匹拢共才得四千余,其中多是瘦骨嶙峋之辈,堪当边军冲阵之用的良驹寥寥无几,甚至混杂了些健壮骡子,场面瞧着便有些窘迫。
各军火器营的汉子们围着那些刚从武备司领来、勉强修整过的三眼铳、鸟铳,小心翼翼地操弄着,装药、瞄准、击发,步骤繁琐,稍有不慎便是险情,进度自然快不起来。且主要问题还是火器供应,尚有不足,尤其火炮都还没怎么送来。
然则,纵有万般困难,整个校场依旧被一股嗷嗷叫的、渴望蜕变的炽烈气息所笼罩。
粮秣后勤之事,在许文昌手中变得如同绣花般精细缜密。
潘、唐、孙等济宁豪族,以及那些捐输了的士绅人家,乃至曲阜孔府应承的首批物资,在这短短四日里,借着漕运与车马,好似百川汇海,源源注入济宁。
许文昌坐镇于新起的高大粮仓之间,指挥若定,验收、登簿、入库、看守,一环扣着一环,纹丝不乱。数额巨大的钱粮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为了支撑这六万大军和整个济宁政权昂然挺立的最硬腰杆。
武备司的变化更是翻天覆地。
朱慈烺深知,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能征善战的将士和充足的粮草,更离不开精良可靠的武备。他将武备司的建设视为与编练新军同等重要的大事,几乎每日都要与许文昌、庄一郎中等人商议进度,并给予了他们最大的权限和资源支持。
在庄一雷厉风行的统筹,和文立凯、于宗林、谷三等干吏的高效执行下,原本只是雏形的武备司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细化,最终形成了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六大分局,如同六根坚实的支柱,支撑起未来大军的装备命脉。
原本济宁火器局那片地方,不再仅是修补火器之所,而是迅速扩张,依着技艺分门别类,立起了崭新的格局:
火器局里,炉火日夜不熄,老师傅们带着徒弟叮叮当当,整修着各式火铳火炮,更有文立凯已经带领那心思活络的,开始对着太子爷提过的“燧发枪”之物和“颗粒火药”悄悄琢磨。
弓弩局内,刨花飞舞,弓弦嗡鸣。新任主事杜伏礼,日夜带着工匠们埋头于案前,精心刨制着弓身,一丝不苟地缠绕弓弦,打磨箭镞。
杜伏礼已经带着大家伙短短数日,把原有的通用开元弓、骑兵小梢弓和破甲专用的角弓,还有改良的神臂弩、中程压制的腰开弩以及威力恐怖的超重型双蹶张弩,统统整修完毕并交付三支新军装备、操练。
刀兵局则在主事黄兴猛的带领下,锤声震耳,火星四溅。局内炉火旺盛,铁锤敲击烧红铁料的声响密集如雨,工匠们挥动铁锤,将铁料锻打成刀条、枪头,淬火的水池不断冒出嘶嘶白气。
马械局“精巧”许多,主事罗安精通马具制造,带着大家马不停蹄地处理皮革、木材和金属小件,有的缝制马鞍的鞍褥,有的雕刻马镫的木芯,有的给马蹄铁钉钉,大家伙也是热火朝天地干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