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胄局又是一番景象,主事齐厉家亲自和工匠们一起,或在编织铁甲片;或在压实棉絮,制作棉甲;或在鞣制皮革,制作轻便的皮甲,忙忙碌碌地打造着大军所需的甲胄。
物料修缮局则有些繁杂,在主事宋栓的带领下,整个局的人都忙忙碌碌的,负责所有原材料的管理、分配,以及军械的日常维护和简易修缮。
诸局在短短数日的筹建后,就开始走上正轨,各司其职,忙碌非凡。整个工坊区域喧嚣鼎沸,却乱中有序,一股蓬勃的生产之力在其中汹涌流淌。
许文昌“工钱足额,绝不拖欠”的话放那里,工匠们便甩开了膀子干。
一个像模像样的军工体系竟已初具雏形。
最得民心,亦最令朱慈烺宽慰的,还是那支独特的“保障队”。
近三万被收拢的老弱妇孺,未曾被遗弃,反得了安置,在这支队伍里寻到了活计。他们承担起缝补清洗、搬运粮草、生火造饭、洒扫修补等一应杂事。虽工钱微薄,却意味着在这乱世之中,能凭双手挣得一口安稳饭吃,得一隅平安之地容身。
太子殿下这仁政之举,迅疾在济宁百姓间口耳相传,化作暖流。
虽富足之家未必亲身参与,但其间透出的那位年轻太子对底层百姓的体恤与怜爱,却深深叩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关于太子朱慈烺的种种神异传说,如同春野上的蒲公英,悄无声息地飘散开来。
有言其乃太祖高皇帝转世,特为解救百姓于倒悬;更离奇者,说其是玉皇大帝临凡,身负救世之天命……
这些话语,质朴无华,却承载着黎民最深的感激与期盼。
然则,这番民间自发的颂圣潮,却与朱慈烺密令锦衣卫“自污”以惑敌的方略有些“矛盾”。
赵啸天与李育财对此也是很头疼,一面是百姓将太子捧上神坛,一面是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借助漕帮旧路,将“太子年少昏聩、沉溺享乐、大权旁落、麾下派系倾轧”等虚虚实实的消息散布出去。
这些迷雾般的言语,沿着运河水流迅速扩散,竟也真的飘进了京师,落入了正忙于拷掠筹饷的李自成细作耳中,或多或少,搅乱了闯军对南方这支新生太子力量的判断。
而身处这舆论漩涡中心的朱慈烺,这几日却异常沉静。他多坐镇州衙,与邱祖德、鲁王及任孔当等文臣共议大局。后院新辟的文臣治事之所已启用,文书往来,政令签发,人事登记,在邱祖德主持下,渐次理顺,一个小朝廷的骨架悄然搭起。
朱慈烺深知自家短长,于军旅操练之事实是门外汉,故极少亲临城南校场,以免掣肘张无极等将领。他将兵权全然托付,自家心思多半放在与许文昌保障粮秣、催督武备司之事上。
偶得闲暇,朱慈烺做了一桩自认极紧要的事:密遣赵啸天麾下精干缇骑,火速南下江西奉新,寻访那位因对时局灰心而刚刚辞官归里的前亳州知州——宋应星。
作为穿越者,朱慈烺深知,此老乃真正能令大明农工百技焕发生机的国士,务必早早延揽而来。
宋应星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知识,凝结成《天工开物》等经典着作,可以算是那时候的农学大家了,此人必须要召集来,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更有甚者,这宋应星还有很多超越那个时代的研究,比如其《论气·气声》篇中,就开始研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声是气传播的概念。
他更是开始分析金、银、铜、锡、铅和锌等多种有色金属的化学性质,最经典的莫过于其关于金银分离的论述——“凡足色金参和伪售者,唯银可入,余物无望焉。欲去银存金,则将其金打成薄片剪碎,每块以土泥裹涂,人堵涡中鹅砂熔化,其银即吸入土内,让金流出,以成足色。然后入铅少许,另入琳涡内,勾出土内银,亦毫厘具在也。”
朱慈烺知道,这位宋应星,可以算是那个时代,最前沿的科技研究者。其所论述的很多观点,完全就是后世的物理、化学、农业,甚至哲学等科学和文学领域的知识……
怎奈何,满清鞑子入关后,剃发易服,全然不知发展这些大明点起来的科技树,只知一味地压制、文字狱,愚昧华夏两百年,终于被人杀进家门,终致华夏沦丧百年。
想着这些,朱慈烺更是写下亲笔信,真诚地邀请宋应星前来济宁:
大明太子朱慈烺致宋先生应星书
应星先生道鉴:
孤,大明皇太子朱慈烺,谨致书于奉新宋先生足下。
呜呼!山河破碎,国步维艰。贼氛猖獗,犯我神京。我先皇帝,励精图治,十有七载,然天命不佑,寇逼宫阙。本月十九日,闯贼猖獗,先帝于京师殉国。烺五内崩摧,痛彻肝肠。然国恨家仇,萃于一身,不敢即死,遂携皇弟定王慈炯、永王慈炤,间关险阻,南抵济宁,欲图社稷之重光,雪此覆天之耻。
今于济宁,收合余烬,暂得喘息。已筹措粮秣,简练新军,文武诸臣,亦稍稍辐辏。然烺常中夜彷徨,深惟根本之计。夫足食然后足兵,安民然后兴邦。此诚存亡续绝之要道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