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两日,整个济宁城内外,仿佛一架精密战争机器,高负荷地疯狂运转起来。
最繁忙、最核心之处,莫过于运河两岸。
自城南的南门桥起,向北,吞吐量巨大的大闸口桥,熙攘的草桥,运河拐弯处的会通桥,直至货物集散重地济阳台码头,连绵数里的河道两岸,此刻已然化作一片繁忙世界。
原本每日里帆樯如林、舟船如梭的漕船商队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列列秩序井然、桅杆如林、帆樯蔽日的各色船只,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
这些船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既有官府标准的四百料、六百料漕舫,船体坚固,载重量大;也有专门用于运兵的战座船、巡沙船,舷侧留有射孔;更多的则是各家士绅商户贡献出的货船、客舫,甚至还有一些经过武备司工匠紧急增加防护板的民船、渔船。
这浩荡的船群,按照严格的编组、序列,首尾相接,泊在岸边。
岸上,同样繁忙异常。
数以万计的水手、船工、保障队民夫,以及轮换下来帮忙的新军将士,如工蚁般,将一袋袋粮食、一箱箱火药、一捆捆箭矢、一块块火炮部件、一箱箱铅弹、一摞摞棉被……从岸边仓库区中搬运出来,输送至各条船只底舱。
在这其中,以潘家潘时昇、唐家唐之蕃、孙家孙芳等为首的济宁本地士绅豪商领袖,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亲自带着家中最得力的管事、家丁,穿梭于各码头、仓库之间,与史可法、许文昌派来的官吏以及军中司马官协同指挥,清点物资,分配船只,调度人手。
这些士绅家族的商船、货栈、仓库,乃至自家的船工伙计,都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潘时昇甚至将自家最好的一艘大型楼船也献了出来,作为中军可能的指挥船。
在这种官民一体、上下同欲、众志成城的合力下,短短两日,集结的各类可用船只便已突破九百艘大关,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其效率之高,组织之严密,令久经沙场的黄得功、常延龄等都暗自咋舌,对太子殿下凝聚人心的手段佩服不已。
在这紧张有序的备战之外,一场迷惑北方窥探目光的“大戏”,也在史可法、赵啸天的统筹下,同步上演。
每日白昼,当时辰一到,约在巳时左右,便会有一支规模约在四五十艘的船队,从竹竿巷附近一个相对偏僻的码头启航。
这些船只多为较小的漕船或老旧客舫,吃水颇浅,但甲板上却“满载”着用稻草精心扎成、披着破旧衣衫的假人,远望去影影绰绰,似有不少人员。船舱里则堆放着沙石填充的假粮袋,有些麻袋甚至故意弄破,露出些许“粮粒”。
船上的水手们皆是兴漕帮中挑选出的机灵之辈,故意做出神色慌张模样,不时紧张回望济宁城,船帆上有意无意地露出一些来不及修补的破损处,桅杆上的旗帜也挂得歪歪斜斜……
这支船队毫不避讳地沿着运河南下,方向直指淮安。
沿途,自有安排好的“落魄文人”、“失意小吏”、“逃难商贾”在岸边茶棚、酒肆“偶遇”熟人,唉声叹气地散布消息:
济宁内部再次爆发激烈内讧!部分贪生怕死、主张南逃的官员,勾结军中部分将领,私下截留了大量粮草物资,裹挟兵丁家眷,正仓皇南逃,欲投奔南京另立门户。济宁城如今人心惶惶,眼看就要分崩离析。
与此同时,赵啸天统领的锦衣卫与兴漕帮庞大信息网络,也开足马力,将之前就已散布的“太子朱慈烺年少无知,沉湎酒色,不理政务,近日更因惊惧而病倒”、“济宁文武争权夺利,文武臣工矛盾公开化,几乎兵戎相见”等虚假消息,进一步添油加醋,编织得更加“真实可信”,细节丰富。
他们甚至通过特殊渠道,向北方“泄露”出几份伪造的、语焉不详的“内部密报”或“私人信件片段”,声称太子因惧于李自成大军威势,且无法掌控济宁局面,已秘密离开济宁,南下淮安乃至应天寻求庇护,留下一个烂摊子给济宁文武官员互相撕扯。
而城南那片的新军大营,更是将这出“衰败戏”演到了极致。
往日里旌旗招展、鼓角齐鸣、尘土飞扬的操练场景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死寂。
营寨外围的军旗被故意放倒、卷起,或是弄得污渍斑斑、破破烂烂。营门守卫的士兵数量似乎也减少了,且个个显得无精打采,抱着长矛倚着栅栏打盹,或聚在一起低声抱怨,对进出人员的盘查也显得松懈而敷衍。
甚至刻意安排一些兵士,三五成群地脱去号褂,换上破烂衣衫,跑到营外附近的村落集市上,唉声叹气,或公然为“久久未发的饷银”而抱怨,甚至与商贩发生些小冲突,营造出一种军纪涣散、即将溃散的景象。
锦衣卫放出的消息与之巧妙呼应:太子南逃,粮饷断绝,新军士卒人心涣散,逃亡者日众,军营几近空营,毫无战力可言。昔日严整的军营,如今已成一盘散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请大家收藏:(m.20xs.org)穿越崇祯太子,绝不让大明亡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