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观察者】:这就是典型的制度性压迫!礼法给了公主尊荣,却没给她保护自己的武器。
随着岁月流逝,宝庆公主的身心俱损。天幕上出现太医院的诊籍记录:公主忧思成疾,饮食日减,夜不能寐。
在宣德八年,这位年仅三十九岁的公主终于油尽灯枯。朱迪钠语气沉痛,据宫人回忆,公主临终前还在低声念着幼时父皇抱着她在御花园玩耍的往事。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最怀念的,还是那个被所有人捧在手心里的童年。
更令人唏嘘的是,就在宝庆公主香消玉殒的同时,驸马赵辉却在别院中与新纳的美妾调笑取乐。得知公主死讯后,他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知道了。
【正义路人】:这简直是人渣!公主死得真是太不值了!
而命运最讽刺的安排在于:气死公主的赵辉,后来却一直活到九十高龄,历经八位皇帝,几乎见证了大半个明朝的兴衰。
或许,朱迪钠意味深长地说,正是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宝庆公主的悲剧在史书上显得格外刺眼。她的一生,成了明代公主婚姻制度最残酷的注脚。
朱迪钠分析道:宝庆公主的婚姻,其实反映了明代公主婚姻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低嫁。
从永乐朝开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公主大多下嫁给出身不高的平民或低级军官。赵辉就是南京金川门的守门官之子。
历史观察者指出:这个政策看似稳妥,却往往牺牲了公主们的幸福。
更可悲的是,朱迪钠调出明代公主婚姻状况统计,宝庆公主的遭遇不是个例。后世许多公主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丈夫要么无能,要么花心,要么早逝。
数据表明,明代公主中婚姻幸福者寥寥无几。
女性之声愤愤不平:用公主一生的幸福来换取所谓的政治稳定,这代价也太大了!
朱迪钠最后总结道:宝庆公主的悲剧,表面上看是遇人不淑,实际上却是明代公主制度的必然结果。
低嫁政策虽然避免了外戚之患,却让金枝玉叶的公主们陷入了另一种困境。她们空有尊贵身份,却连最基本的婚姻幸福都难以保障。
天幕在众人的唏嘘中缓缓暗下,宝庆公主的故事,成为明代公主群体命运的一个缩影。
天幕上关于宝庆公主悲惨命运的讲述,让洪武十一年的朱元璋心如刀绞。虽然这个女儿此刻尚未出生,但通过朱迪钠生动的描述,一个备受宠爱却遇人不淑的小女儿形象已然在他心中扎根。
“岂有此理!”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震得殿内众臣心头一颤,“朕的女儿,竟被一个守门官如此欺辱!”
他越想越气,那个素未谋面的小女儿在想象中愈发可爱可怜,而那个姓赵的驸马则越发面目可憎。
“传朕旨意!”朱元璋霍然起身,声音响彻奉天殿,“自即日起,凡我朱家公主,永不得下嫁赵姓男子!宗人府给朕记清楚了,谁敢违逆,严惩不贷!”
这道突如其来的旨意,让殿内所有赵姓大臣顿时面如土色:“卧槽!这是要株连整个赵姓啊!赵家这是造了什么孽?”
吏部侍郎赵瑁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当场晕厥。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发颤:“陛下明鉴!臣等...臣等与那未来的赵驸马毫无瓜葛啊!”
紧接着,殿内七八个赵姓官员齐刷刷跪倒一片,个个欲哭无泪。他们怎么也想不到,竟然会因为一个尚未出生、甚至未必会存在的未来驸马,而遭到如此池鱼之殃。
“陛下,”翰林院编修赵勉壮着胆子开口,“千年之后的不肖子孙,与臣等实在...”
“住口!”朱元璋怒目而视,“朕看那赵辉这个姓氏,就知道你们赵家出不了好东西!”
这毫无逻辑的迁怒,让跪着的赵姓官员们内心哀嚎不已:“这真是人在朝堂坐,锅从天上来!赵家大院今夜怕是要哭声一片了!”
看着跪满一地的赵姓官员,朱元璋也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有些冲动。但君无戏言,既然话已出口,就断无收回之理。
“哼!”他冷哼一声,“若是你们赵家子弟争气,朕又何须下此禁令?要怪就怪你们那个不肖子孙!”
说罢,他拂袖而去,留下满殿面面相觑的文武百官,以及那几个快要哭出来的赵姓官员。
礼部尚书忍不住低声对身旁的同僚感叹:“陛下这...这也太...”
“慎言!”同僚连忙制止,“陛下爱女心切,情有可原。”
另一个官员则小声说道:“得,这下赵姓子弟的仕途怕是要受影响咯!”
这道任性的圣旨很快传遍朝野,引发了各种议论。
后宫中,有女儿的妃嫔们暗自庆幸:幸好自家女儿不会嫁给赵姓男子了。
而没有女儿的妃嫔则想着:将来若生了公主,倒是少了一桩烦心事。
最惨的还是那些赵姓官员,下朝后个个垂头丧气,仿佛已经预见到家族前程的黯淡。
“这...这该如何是好啊!”赵瑁回到府中,对着夫人连连叹气,“咱们家礼儿今年刚中秀才,这下怕是...”
赵夫人也急得直抹眼泪:“那天幕害人不浅!几十年后的事,凭什么要咱们现在承担?”
天幕在赵姓官员们的愁云惨淡中缓缓暗下,这道因未来之事而下的圣旨,成为洪武朝一桩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
喜欢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