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冬,塞北的风雪比往年来得更早。鄂尔多斯草原上,赵统率领的十万大军驻扎已有五月余,营帐连绵数十里,在白雪覆盖的荒原上宛如一条蛰伏的巨龙。
中军大帐内,炭火噼啪作响,赵统凝视着悬挂的羊皮地图,眉头紧锁。云中郡初设,百废待兴,而探马接连传来的消息更令人不安——匈奴单于麾下各部族竟能集结十万控弦之士。
“报!”亲兵掀帐而入,带来一身寒气,“将军,长安急件!”
赵统展开绢书,眼中闪过诧异。刘禅并未催促进军,反而命他按兵不动,同时朝廷已派杨仪出使匈奴,又调魏延、姜维、王平等将集结十五万大军于雁门关一线。
“陛下圣明。”
赵统、赵广、张遵等轻叹一声,走到帐门处眺望北方。风雪中,远方的匈奴王庭如同隐伏的猛兽,而汉皇这番部署,显然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
与此同时,匈奴王庭内气氛凝重。单于栾提呼厨泉手持金杯,却久久未饮。帐下各部首领争论不休,主战主和两派相持不下。
“汉军虽众,然草原是我们的天下!当年冒顿单于纵横塞北,汉高祖亦要屈膝和亲,何惧这刘禅小儿!”
左贤王摔杯而起,满面虬髯因激动而颤动。
右谷蠡王却摇头道:
“今非昔比。鲜卑拓跋部雄踞草原,不过旬月便被赵统歼灭于鄂尔多斯。汉军弩箭之利,战术之精,非我草原骑兵可敌。”
正争论间,帐外传来通报:“报!汉使杨仪求见!”
杨仪身着汉官朝服,手持节杖,在匈奴武士虎视眈眈下从容入帐。他先施一礼,而后直接展开一卷绢帛:
“大汉皇帝致匈奴单于:今天下一统,海内归心。单于若率部来归,必当厚待,赐以王爵,开通关市,共修和睦。若执意相抗,则天兵将至,悔之晚矣。”
呼厨泉单于沉吟不语,手指轻敲金座。其实他早已得报,汉军不仅赵统十万大军屯兵草原东侧,魏延更是亲率精锐驻扎雁门,形成夹击之势。
汉军总兵力达二十五万之众,且都是历经战阵的精兵强将。
更让单于心惊的是,汉人这次带来的不仅是刀剑,还有茶叶、丝绸、农具和种子。
几位曾偷偷与汉商交易的部族首领,此刻眼神闪烁,显然已被汉人茶马互市的条件打动。
夜深时分,单于独登高台,眺望星空下的草原。
寒风中传来孤狼哀嚎,让他想起部落这些年来的艰辛——冬日严寒,水草不足,各部为争夺牧场兵戎相见。若与汉朝开战,纵能暂胜一二阵,终难敌其举国之力。
“大单于。”老祭司不知何时来到身后,“老奴夜观天象,见紫微星耀于南,此乃汉室当兴之兆。我匈奴人与汉人交锋数百年,胜少败多。今汉天子愿以王礼相待,或许是时候结束干戈了。”
呼厨泉长叹一声,心中已有决断。
与此同时,雁门关内却是另一番景象。魏延站在关城上,望着城外连绵军营。十五万大军井然有序,操练声震天动地。
姜维手指地图对诸将道:“匈奴若战,我可分三路进击。王平将军南出黄土高原,直捣单于庭;魏延大将军自雁门北进,断其归路;赵统将军则从东侧包抄。三面合围,必可一举而定。”
王平却道:“陛下圣意,似乎更希望不战而屈人之兵。近日关市交易频繁,匈奴人来往增多,似有和意。”
魏延大笑:“战和不战,我军都需做好准备。匈奴人敬重强者,唯有展示雷霆之力,方能使其真心归附。”
正议论间,一骑快马飞驰入关:“报!匈奴单于遣使求和,愿举部归附!”
诸将面面相觑,既感欣慰又不免有些失望——准备了如此大军,竟无用武之地。
魏延拍案而起:“好!传令各营,保持戒备,未有陛下明令前,不可松懈半分!”
长安未央宫内,刘禅接到匈奴归附的奏报,不禁抚掌而笑。
董允贺道:“陛下圣明,不费一兵一卒而定北疆,此乃千秋功业!”
刘禅却摇头道:“非朕之能,乃时势使然。匈奴人亦是我华夏血脉,武帝时内附者众。今其愿归附,朕当以诚相待。”
经过朝议,刘禅定下安置匈奴之策:
封呼厨泉为匈奴王,赐金印紫绶,划定了牧场地界;开放五处关市,允茶马互易;派遣儒生教授汉字、农技;选匈奴贵族子弟入长安太学读书。
同时,刘禅命魏延、赵统合兵二十万,遣百姓五十万,明年开春,开赴河套地区,重建秦时故郡——九原、朔方二郡。此举既为巩固边防,也为开发塞北沃土。
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初夏,河套地区重现生机。二十万汉军一边筑城建垒,一边开垦荒地。让匈奴人惊讶的是,汉兵并非单纯驻防,而是真正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魏延与赵统并肩立于新建的九原城头,眺望着远方黄河如带,沃野千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