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成都(公元214年)后,刘备坐拥荆、益两州,“三足鼎立”的格局渐成。
昔日那个颠沛流离、仅靠关、张等寥寥数人支撑的“武夫小势力”首领形象,早已被陈寿在《三国志》中不惜笔墨罗列的众多文臣武将所颠覆。
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糜竺、简雍为宾友……今昔境况,云泥之别。
细究这份名单,刘备集团的构成清晰可见:
关羽、张飞、糜竺、简雍,是追随刘备从微末中一路走来的旧部元老,见证了他的每一步艰辛;
诸葛亮自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后加入,成为“荆州势力”的核心代表;
法正、李严等原属刘璋的旧吏,则构成了“益州势力”的关键力量;
此外,还有马超这般在刘备危难之际兵败来投的人物,极大提振了刘备势力的声望。
如此一个内部成分繁杂的军事政治集团,其战斗力与凝聚力究竟如何?这个疑问,很快便要在汉中的战场上寻得答案。
一、汉中:天下咽喉,必争之地
汉中,地处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之间,北有秦岭山脉横亘如龙,分隔关中与汉中;南有大巴山蜿蜒如蛇,成为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此地山川交错,水脉纵横,自古便是“形势之地”,素有“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之称,战略价值极高。
而汉中盆地自身,沃野千里,《华阳国志》赞其“厥壤沃美,赋所出,略侔三蜀”,经济价值堪比天府之国。
按东汉行政区划,汉中郡本属益州,然益州牧刘璋却早已失去对它的控制。
早在初平二年(191),“五斗米道”领袖张鲁便在此建立独立王国,“雄据巴、汉垂三十年”。
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权、刘备在长江一线僵持时,三方皆欲向相对弱小的西部地区扩张以壮大自身。
刘备进军蜀地时,北方的曹操也在拓展西北,建安十九年(214)十月,曹将夏侯渊消灭凉州最后一个割据势力宋建,凉州彻底被曹操集团掌控。
刘备则战胜刘璋,夺得益州除汉中郡外的全部辖地。
不久,曹操趁其立足未稳,亲率大军发动攻取汉中的军事行动。
建安二十年(215)七月,曹军攻破阳平关(今陕西勉县西),张鲁见大势已去,于十一月出降,汉中尽归曹操。
短短不到一年,刘备平定刘璋,曹操消灭张鲁,两位逐鹿天下的英雄,辖地已然接壤。彼时曹操占据极为有利的战略地位:
从地利看,嘉陵江与汉水可通航,令汉中与曹操腹地联系紧密;
汉中北方秦岭的险峻远超南方大巴山,自汉中越秦岭北可攻关中,越大巴山南可击巴蜀。
若曹、刘以秦岭为界,双方理论上还能共享优势;可一旦以大巴山接壤,地缘优势便完全倒向曹操。
从时间上看,刘备占领以蜀地为中心的益州仅一年零两个月,且因与东吴争夺荆州地盘,亲率五万精兵驰援公安(今湖北江陵南)的关羽,致使益州空虚。
蜀人得知汉中落入曹操之手后,极度震恐,“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杀造谣者,却也难以安定人心。
此时,曹操麾下谋士纷纷进言,劝其乘势进兵益州。
丞相主簿司马懿分析道,刘备靠欺诈与武力俘虏刘璋,蜀人尚未归附,如今又远争江陵,正是可乘之机,若攻克汉中后进军蜀地,蜀中必当瓦解!
但晚年的曹操用兵愈发谨慎,他认为“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
于是在建安二十年十二月北归,还顺便将汉中数万民众迁移至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等地。
不管这是否是曹操的失算,总归给了刘备喘息之机。
刘备起初忽略了与曹操在益州方向的争斗,得知曹操进攻汉中后,急忙与东吴妥协(215年六月),从荆州退回蜀地。
几乎同时,曹操离开汉中后,留守的张合率曹军深入益州巴东、巴西两郡,企图将当地百姓迁到汉中。
刘备麾下大将张飞率万余精兵,在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大败曹军,张合仅以身免。
经此一役,曹操势力被彻底逐出巴东、巴西,益州力量得以安定。
二、法正之谋:汉中必争,生死攸关
转眼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刘备的谋士法正建议,应将汉中作为益州的前沿重镇,凭借当地优良的农业与水源条件,养兵足食,伺机进取中原。
他精辟地指出: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合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合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刘备采纳此计,于次年春天亲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黄权等干将。
诸葛亮则留守后方,除关羽镇守荆州、诸臣留守成都外,刘备集团可谓“精兵尽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