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蜀汉不能迅速控制住局面,一旦出现什么闪失,双方在建兴二年达成的盟约,并不比建安二十年的湘水盟约更牢固。只要有机会可乘,孙权绝对会毫不犹豫地再次上演白衣渡江的戏码。
对于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孙权来说,只有实力才是他能听懂的语言。而对于蜀汉而言,用雷霆手段解决南中之乱,不仅仅是一个内政问题,更是一个外交问题。这是彻底打消孙权幻想、稳固孙刘联盟的唯一途径。
暂时稳住了孙权,让他处于观望的态度之后,诸葛亮知道,对南方用兵已经刻不容缓了。
五月渡泸
建兴三年(225)春三月,成都的春寒还未完全消散,诸葛亮已经亲率大军,踏上了南征的征程。
仔细推算汉军的兵力,永安的李严兵团,保有的机动兵力有两万,总兵力大概在三万左右;汉中(即魏延镇守的地方)作为一等一的国防重镇,兵力最少的时候也有三万。
就算汉军的总兵力已经恢复到了夷陵之战前的规模,也就是十万左右,但刨去留守成都以及各郡的兵力,能够用于南征的机动兵力,也不过两三万罢了。
正因为兵力少,所以在后来的战争中,才发生了降都督李恢因为兵少而被困,甚至需要精选勇士,用两千残兵去迎战叛军主力的事情。
南中地区,在籍的编户齐民数量极为有限,但那些身处化外的少数民族,人口却众多,号称“百姓”“千余万户”以上。所以,这里户口有三十余万,规模相当大。
王莽时期的南中,每次发生叛乱,即使出兵十万,也只能受降而还。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益州(郡治在今昆明市晋宁区)、永昌(郡治在今云南保山市)、越巂(治所在今四川西昌东南)发生叛乱,参与的民众有十余万。
到了汉灵帝熹平年间,南中再次反叛,御史中丞朱龟率领益州、凉州的军队,用两千残兵去迎战汉军主力。
南中少数民族的山地作战能力,也不容小觑。日后蜀汉那支王牌部队“无当飞军”,就出自这里。
南中的各个郡,号称“阻险七绝”,叛军在主场作战,就像老虎添上了翅膀一样勇猛。更让人望而生畏的是南中暑热潮湿的气候,泸水一带“特有瘴气”,“经过这里的人必定死亡”。
换句话说,平南战役的决战窗口期只有春季,一旦被拖入酷暑季节,不适应本地气候的汉军,极有可能疫病流行,不用作战就会自行失败。
由此可见,以少击众,以客军(汉军)的身份面对主场作战的敌人,南征想要取胜,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孙权没有放弃对南中叛军的支持,而诸葛亮对于南征,因为“考虑到诸位将领的才能比不上自己”,仍然要冒着南中的艰险,亲自出征。
此时,南中的四个郡中,越巂、益州、牂牁都已经反叛,只有偏居西南的永昌郡,郡守坚守道义,没有投降。
从成都平原进入南中,沿着长江水道逆流而上,无疑是首选的路线。所以,高定叛军的主力,依托大凉山的天险,在卑水(今美姑河)沿岸布下了防线,试图切断汉军进入南中的通道。
雍闿则从益州郡率军赶来支援,和叛军汇合,声势十分浩大。
诸葛亮的布局却非常反常。他利用牂牁郡孤立无援,雍闿远赴越巂,益州郡空虚的机会,派遣门下督马忠率军进攻牂牁,降都督李恢从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出发,沿着五尺道,径直去抄袭雍闿的老巢益州郡,与主力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
诸葛亮亲自统率大军逆流而上,从安上(今四川屏山县西北)进入越巂郡,然后进军卑水,与依托营垒固守的叛军形成隔河对峙的局面。
蜀汉大军突然到来,叛军自然开始向卑水的营垒聚集,准备凭借险要的地势坚守。诸葛亮率领军队长途奔袭,以客军的身份面对主场之敌,按道理应该抢在叛军汇聚之前,尽快攻破卑水的防线,以免在这里拖延时间,一直到酷暑季节。
可到了最后,诸葛亮却稳如泰山,在卑水北岸悠闲自在,坐看叛军集结,“想要等到高定元的部众集合完毕,一并讨伐他们”。
诸葛亮不按常理出牌,大概有以下盘算:
其一,叛军像星星之火一样,分散在各地,南中的地理又很复杂,如果对各股叛军进行那种非剿匪性质的治安战,势必会旷日持久,这绝不是急于完成北伐大业的诸葛亮所希望看到的;
其二,叛军成分复杂,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如果他们合兵一处,内部矛盾会滋生,既难以统一指挥,更容易发生内讧。
诸葛亮在卑水屯兵,诱使叛军集结的行动,不禁让人想起曹操在潼关大战时,听说凉州叛军前来支援,反而很高兴的往事,“天下有智谋的人,看法往往是相同的”,确实如此啊!
此刻,马忠率领的东路军已经平定了牂牁郡,而深入益州郡的李恢,却因为兵力处于劣势,被叛军包围在了昆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