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诸葛亮治蜀与建兴年间的气象革新
汉祚倾颓的三国乱世,总有一些人物如星河砥柱,以一己之力撑持起一方天地的气运。蜀汉建兴年间的诸葛亮,便是这样一位“补天者”。
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时的“群星璀璨、兵甲殷盛”,到章武三年(223)的“栋梁摧折、国步维艰”,短短四年,曾经朝气蓬勃的蜀汉政权从巅峰骤然跌落谷底——关羽殒命荆州,张飞遇刺帐中,黄忠、法正、马良相继凋零,夷陵一役荆州兵团全军覆没,先主刘备含恨崩于白帝城。
九州鼎沸如汤,山河尺土无凭,危局之下,正是诸葛丞相以“五边形战士”的全能之姿(唯缺武力值),执掌起蜀汉这艘飘摇的航船,在建兴元年(223)五月开启了一段“扶衰起弊”的治世传奇。
面对人才凋敝、兵甲空匮、叛乱四起的残局,诸葛亮为蜀汉量身定制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八字总纲。
这八个字,看似轻浅,实则藏着拨乱反正的大智慧——唯有先让土地复苏、百姓安业,才能为这个濒于瘫痪的政权注入重生的底气。
而他践行此道的每一步,都浸透着“事必躬亲”的赤诚与“以身作则”的担当。
一、利在千秋:农桑盐铁的民生擘画
建兴初年的蜀地,百废待兴如荒塬盼雨。诸葛亮深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要让百姓安居、国家富强,必先从滋养万物的土地与民生根基入手。
在农业领域,他推行“屯田与水利并行”的双轨之策,如春雨润田般唤醒蜀地的生机。
汉军特设“司金中郎将”,专司耕战器械的锻造,让农具更利农事、兵器更坚战事;
北伐期间,他又在汉中开辟屯田,让军粮“取之于地、用之于战”,解了长久征战的粮草之虞。而对蜀地农业至关重要的都江堰,诸葛亮更是倾注了非凡心力——他派遣一千二百名兵士常驻堰畔,专职维护水利,更在此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都江堰官方管护机构。
汩汩岷江水经此疏导,浸润着成都平原的千顷良田,不仅撑起了蜀汉的“粮袋子”,这套“专人管护、依规修缮”的制度,更如一颗明珠,在后世千百年的治水史上熠熠生辉。
若说农业是蜀汉的“生命线”,那么蜀锦便是撑起国库的“黄金丝”。诸葛亮曾言:“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他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蜀锦独步天下的经济价值——于是,成都平原上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织锦官营作坊,万千织工以丝线为笔,在锦缎上织出蜀汉的繁华。彼时的成都,机杼声昼夜不绝,蜀锦经丝绸之路远销魏吴、乃至西域,为蜀汉换来了源源不断的军资与物资。
也正因这遍地锦绣,成都才有了“锦官城”“锦城”的雅称,这份因织锦而生的荣光,至今仍在天府之国的记忆里流淌。
而巴蜀大地上另一份“天赐之宝”——火井,更在诸葛亮手中绽放出别样光彩。所谓“火井”,实则是深埋地下的石油天然气,西汉扬雄《蜀都赋》中“火井龙湫”的记载,早已为这片土地埋下了能源的伏笔。
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中曾细致描摹过火井煮盐的奇景:“夜时光映山昭,投火辄雷鸣,火焰通耀数十里,取井火煮水,一觥得五短盐。”
这般神奇的资源,自然成了诸葛亮恢复盐政的关键。
夷陵战后,蜀地盐井多为豪强把控,诸葛亮便力推“盐铁官营”,将失控的盐井尽数收归朝廷。
临邛县的火井,曾因年久火势渐微,诸葛亮亲往勘察,一番整治后“火转盛热”,当地百姓以盆覆井、引火煮盐,盐产量大增。
南朝《异苑》中“诸葛亮一瞰而更盛”的记载,虽略带传奇色彩,却也印证了他对盐政的用心——西晋李兴在《祭诸葛丞相文》中赞其“千井齐甃,又何秘要”。
或许,诸葛亮真的在煮盐之法上有过精妙革新,只是那些智慧未能留诸史料,仅在四川博物院收藏的东汉煮盐画像砖上,留下了蜀地盐工繁忙劳作的剪影,供后人遥想当年的盛景。
即便是偏远的定笮县(今四川凉山州西部),诸葛亮也未忽视其盐铁之利。
此地“旧出盐铁及漆”,却因地处边陲,长期被夷帅掌控。待张嶷任越巂郡太守时,诸葛亮授其“恩威并施”之策——既以仁德收服民心,又以武力震慑豪强,终将盐、铁、漆等战略物资收归中央,更修栈道、通运输,让这些来自西南边陲的物资,经成都源源不断送往前线,成了北伐大军背后一股沉默却坚实的支撑。
二、清风满朝:廉政与法治的双重铸魂
经济的复苏如大厦之基,而廉政与法治,则是撑起大厦的梁柱。诸葛亮深知,若官吏贪腐、律法松弛,再殷实的家底也会被蛀空,再清明的政策也会沦为空谈。
于是,他以自身为镜,为蜀汉打磨出一面“廉洁奉公”的明镜,又以律法为尺,为这个政权划定了“赏罚分明”的准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