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亭之战的硝烟散尽,蜀军如潮水般全线撤退,曹军则顺势平定了叛乱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关陇大地重新回到了战前的格局。
魏明帝曹叡,这位在长安督战两个月的君主,眼见局势渐趋缓和,于四月间返回了洛阳。
这场胜利,带着几分侥幸的色彩,却让首次亲临战场的曹叡兴奋异常。他迫不及待地向天下宣告,借战胜之威,重申曹魏政权的合法性。
同时,他斥责蜀汉丞相诸葛亮“驱略吏民,盗利祁山”,还大肆炫耀曹魏的胜利,称“王师方振,胆破气夺,马谡、高翔,望旗奔败”。
仗是打完了,但蜀魏双方都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对这场战事进行了深入的复盘。
蜀汉这边,诸葛亮进行了深刻的检讨。他说:“大军在祁山、箕谷,兵力都多于敌军,却不能战胜敌人,反而被敌人击败,这并非兵力不足,问题出在我一人身上。”他承认祁山(包括街亭、列柳城之败)、箕谷之战,蜀军都是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吃了败仗。
战败的原因,虽有部下“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但主要责任在他自己的指挥失误。
随后,蜀汉做出了一系列处理决定:诸葛亮自贬三级,以右将军的身份代理丞相事务;镇东将军赵云也主动请求贬职,降为镇军将军;马谡被废黜后处死,他的部将张休、李盛按军法处斩,黄袭等人被剥夺军权;
只有王平因功进位讨寇将军,并被封为亭侯。至于在曹魏的宣告中与马谡并列的“败将”高翔,却没有受到处分,后来仍然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蜀强魏弱的局部优势
诸葛亮承认,蜀军在祁山、箕谷这两个局部战场上,兵力都对魏军形成了优势。这一事实,和我们传统印象中蜀弱魏强的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曹魏在汉末十三州中独占九州,综合国力与总兵力自然远超蜀汉。
但曹魏吃亏就吃亏在战前过于低估了蜀汉北伐的决心。他们觉得“蜀中唯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所以几乎没有什么准备,既没有大规模设防,也没有在雍州进行动员,更没有从关东增兵,只是把原本驻守凉州的郝昭、魏平等军队调到关中而已。
开战前,曹魏在雍州主战场的部队分为两类。一类是野战军,像张合、费曜等率领的军队,归驻守长安的安西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夏侯楙管辖。
另一类是地方部队,类似于“县大队”“保安团”,也就是所谓的“州郡之兵”,由雍州刺史郭淮统一管理。比如陇西太守游楚用来抵抗蜀军的,就是他所统领的陇西郡“县大队”,出城与蜀军对抗的,是他的军事副手长史马颙(按照东汉的制度,内地郡太守的副手是郡丞,边防郡则是长史);而姜维当时的职务,是天水郡的科级行政干部,还兼任“县大队”的参谋。
一般来说,郡太守是不能指挥本郡驻扎的野战军的。比如延康元年(220年)曹操死后,凉州的西平、张掖、酒泉等郡爆发大规模叛乱,把武威郡隔断了。
急需用兵的时候,金城郡的驻军都留、霸军两部却接到命令不许西进——这两部军队加起来才一千多人,上级担心他们孤军深入会吃亏。这可把金城太守苏则急坏了,他只好凭借个人关系,向这些军队分析形势、讲明利害,还说服了自己的父亲、时任武威太守的毋丘兴,才让这些军队愿意随他出征平叛。曹丕继位后,对苏则这种违命却立了功的行为进行了表彰,封他为都亭侯,并赐予食邑。郝昭也因为在这场平叛中“民夷畏服”,升任凉州刺史——这也是他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里。
蜀汉首次北伐开始后,曹魏立刻派大将军曹真奔赴关中,并授予他“都督关右”的头衔,统一指挥雍凉地区的各支野战军。
由于曹魏前期准备不足,从关东调兵支援,最快也得花近一个月时间,正如魏廷所说“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日”。
而蜀魏两军的交战时间也就一个多月,所以曹魏来得及参战的,主要是原本驻守雍凉的各支野战军以及雍州的地方部队。
另外,夏侯霸(夏侯渊之子,刘禅的妻舅,在曹丕黄初年间就已官拜偏将军,高平陵事件后独自投奔蜀汉)、胡遵(由前雍州、凉州刺史张既征召入仕,曹魏后期历任征东将军、卫将军,最后导致姜维恢复蜀汉的计划功亏一篑的,就是他的儿子胡烈)这两位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当时应该也在雍凉军中。不过,一个后来叛魏,一个当时官职还小,所以都被史料简略记载了。
因为地方部队分散在各个郡承担守备任务,所以曹魏在关中地区能迅速集结的,也就只有各支野战军的步骑兵五万多人(和曹魏进攻蜀汉沓中时的兵力相当),总兵力和蜀汉在汉中的军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在斜谷道方向,赵云、邓芝虽然是作为疑兵,主要目的是吸引曹魏主力,但同时也承担着一个隐藏的任务:如果曹魏主力不敢去陇西,而是直接进攻汉中,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那赵云、邓芝就要在当地展开阻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