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败的伐吴:曹休的东线迷梦
曹魏黄初年间,魏、蜀双方在西线的汉中、祁山等地,围绕着粮草、关隘、城池,展开了无数次筑城、奖惩的拉锯。
就在西线的蜀、魏军各自沉浸于军务,或加固防御,或论功行赏,或惩处过失之时,魏军的兵锋,悄然转向了东线的东吴。
回溯往昔,曹操、曹丕两代雄主,曾多次率领大军临江,从孙权手中夺取了九江、庐江二郡。曹魏便依此设立扬州牧,彼时担任这一要职的,是大司马曹休。
曹休,乃曹操之侄,长期统领着曹魏最为精锐的骑兵部队——虎豹骑。
就连魏文帝曹丕,都曾在他的麾下受教,深受其影响。
曹操晚年,将他视作曹洪的接班人悉心培养;曹丕继位后,又让他接替夏侯惇出镇东南。可时光流转,他却一直停留在这个位置,未能再进一步。
如今,曹休看着比自己年轻的“小兄弟”曹真都已位居首辅,而自己依旧是个食邑三千五百户的侯爵,连张合的封赏都比不上,心中难免涌起些许失落与情绪。
此前一两年,曹魏内部因帝位更替,局势动荡;东吴又不断袭扰边境;
再加上蜀汉持续北伐,使得曹休一直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大显身手,仅成功诱降了几个东吴边将,如东吴大将贺齐之子贺部、翟丹等人。
眼见西线暂时趋于平静,曹休那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在东线也打出一场漂亮的战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曹休派人深入东吴腹地的鄱阳等地,试图煽动当地山越宗帅发动叛乱,里应外合,一举拿下东吴的土地。
在他看来,既然曹魏内部都曾发生陇西三郡叛反的事,那东吴有个把郡出现叛乱,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然而,曹休的如意算盘,却被吴主孙权敏锐识破。
孙权将计就计,于魏太和二年(228 年,吴黄武七年)五月,指使孙吴鄱阳太守周鲂诈称要投降曹魏,并请求曹魏军队南下接应。
这一招,与当年黄盖的“苦肉计”如出一辙,算是“抄作业”了。
曹休得到周鲂的回报,大喜过望,立即上书魏廷,请求趁机大举进攻东吴。
年少气盛的魏帝曹叡,刚刚在街亭之战中取得胜利,正意气风发,觉得东吴的实力也不过如此。
于是,他不仅批准了曹休的作战计划,还进一步下令展开全线进攻,打算从侧翼插入吴军侧后,夺取夹石要隘,迫使吴军后退。
可战争的进程,却给了曹休和曹叡沉重一击。东吴早已设下天罗地网,就等曹休的军队进入陷阱。
最终,曹休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到了九月,曹休便因这场惨败,“疽发于背”而离世。
再看西线的司马懿,他表面上口头积极支持伐吴,可一转脸,就借口冬季水浅,不利于行船,率军回师,驻屯方城,作壁上观。
由于张合率军东征,带走了大量雍凉野战军,关中地区只剩下曹真坐镇长安,野战兵团也仅余费曜所率的一军。此时的关中,兵力空虚程度,甚至比蜀汉第一次北伐之前还要严重。
二、第二次北伐:陈仓攻防的经典战例
诸葛亮密切关注着曹魏的动向,眼见关中兵力空虚,如此大好的机会,他自然不会放过。
蜀汉建兴六年(228 年)十二月,蜀军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正如曹真所预料的那样,蜀军果然将陈仓选为了突破口。
诸葛亮此前得到的情报显示,陈仓城防薄弱,本打算快速夺取陈仓城,然后让张合的军队走陈仓道,突袭夺取那些并不坚固的城池。
可他万万没想到,郝昭到任陈仓后,雷厉风行,火速加固城防。等蜀军来袭时,陈仓的城防已经颇具规模,坚固异常。
看到陈仓城池坚固,守将又是在凉州威名赫赫的郝昭,诸葛亮顿时觉得这场仗不好打。于是,他决定先尝试攻心战,派遣郝昭的同乡靳详前往劝降。
郝昭却以高刚守祁山之事为例,严词拒绝。
他对靳详说:“魏国的军法,你是清楚的;我的为人,你也了解。高刚守祁山守得一塌糊涂,被人笑话,我可丢不起那人。
再说,我家口众多,也不想连累他们。你回去告诉诸葛亮,要攻城,就准备好战死吧!”
这里所说的“魏家科法”,在当时颇具威慑力。此法始于建安年间,曹操为防止士卒溃降,将他们的家属集中安置在邺城、许都、洛阳等中心城市。
这既可以作为人质管控士卒,也有利于集中屯垦,这些家属被称为“士家”。若士卒战死,就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若叛降于敌,就会罪及家属,这便是所谓的“士亡士法”。后来张特守合肥新城时,也用此法作为缓兵之计。
靳详回去汇报后,诸葛亮仍不死心,再次派他去劝降,还以“人兵不敌,无为空自破灭”为由劝说郝昭。
这次,郝昭毫不客气地回应:“前面的话已经说清楚了,我认识你靳详,但箭可不认识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