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诸葛亮为了打破僵局,假装出兵向西机动,所有的将领都认为蜀军要集中全力攻魏军积石原西侧的营地,唯有郭淮认为蜀军真正目标是东侧的阳遂,于是加强了阳遂的防备。学者卢弼在《三国志集解》中曾提到,阳遂是渭水以北、积石原以东的某处要地(一说为陕西岐山县蔡家坡镇)。若蜀军夺取此地,便从中截断渭水南岸司马懿大营和北积石原郭淮营寨的联系。要不是郭淮看破诸葛亮的围魏救赵之计,魏军又得陷入被动——如此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司马懿传记中此战记载颠三倒四。他要么是“诸将皆谓”中的一员,作为统帅判断失误;要么就是友军有难时未及时参与郭淮部防御,自然不好详细记载,成文时只能含糊其辞。
从一些其他零星的资料来看,五丈原之战并不是完全静态的对峙作战。除佯动攻阳遂外,诸葛亮一直在主动寻求战机。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渭水》中曾提到,诸葛亮在五丈原之南的乐城大桥,写了一封信:“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余。马冢在武功东十余里,有高势,攻之不便,是以留耳。”纸条上还提及,希望能通盟息兵,若魏军同意,蜀军当停师,越水结桥,桥成便离去。
第五次北伐是吴蜀联动,步骘等将领也在其他战场配合。诸葛亮给轲比能通报战况,如同给后主上表一样可信。假如郦道元记载的此段资料为真,那么当时诸葛亮其实曾跨过武功水向东发起过进攻,甚至一路挺进了二十余里,只因魏军占据了名为马冢的高地,蜀军仰攻不利,方才停止不前。
这些记载似乎能解释正史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假若司马懿将注意力集中于渭水以东、武功以东的马冢高地,等讨论出结果再让郭淮匆匆赶去五丈原对面布防,一路要跑20余里(约相当于现代7千米),自然没时间从容构筑防御工事;而蜀军只需在附近武功水两岸活动,蜀军大营在武功水东五里,渭水在武功水东,正对着积石原,有栈道可通,蜀军能在郭淮眼皮子底下如入无人之境般从容机动,根本不用担心在渭水以南同司马懿部发生大规模冲突。
司马懿为何不逼近蜀军,强渡武功水?很大可能是他自知军队战力不如蜀军,不敢轻易与蜀军近距离交锋。另一条材料也清楚地表明了两军的差距:蜀军出兵是三月,对峙于五丈原为四月,此时武功水水量稀少,蜀军大营与渭水岸边的营寨可相互策应,魏军不敢来攻。进入夏季后,岭雪消融,山洪暴发,使得魏军的营寨孤立无援。司马懿曾集中优势兵力,想趁机吃掉孤立的蜀军,可如果蜀军渡水,以弩箭射住阵脚,便能从容搭建竹桥逃走。相较之下,魏军战力实在难以称道,司马懿只敢收缩据守,也算是对自身实力有清醒认知。
蜀军战力为何如此之强?从史书中透露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在几年的休整期内,针对蜀军以往的弱点下了很大功夫。他不仅改进了军械,如木牛流马的运用,解决了粮草运输难题;还强化了军队训练,提升了士兵的作战技能与纪律性。这使得蜀军在五丈原与魏军的对峙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战术优势。
然而,命运终究没有站在诸葛亮这边。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享年五十四岁。他的离世,标志着蜀汉北伐事业的重大转折,也为这场持续了一百多天的五丈原对峙画上了悲壮的句号。蜀军按照诸葛亮生前的部署,秘不发丧,缓缓退兵。司马懿率军追击,蜀军推出诸葛亮的木像,司马懿疑有埋伏,不敢再追,“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典故便由此而来。
五丈原之战,是诸葛亮北伐生涯的最后一战,他倾尽蜀汉之力,试图为蜀汉开拓生存空间,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尽管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为后人所敬仰与传颂。
喜欢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演义之蜀汉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