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麒重新开起了贸易行,这次不再卖特产,而是做起了国货生意,把西南的茶叶、上海的布匹运到北平,再把北平的药材、手工艺品卖到南方。他说:“抗战胜利了,该让国货振兴起来了。”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进城那天,毓麒带着两个儿子站在路边观看。看到战士们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主动帮老百姓挑水、扫街,他对恒钰说:“你看,这才是真正的军队。国家,有希望了。”
新中国成立后,毓麒的贸易行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公私合营。他成了贸易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负责采购国货。虽然不再是老板,他却毫无怨言,每天骑着自行车跑遍北平的大小作坊,认真挑选每一件商品。
1956年,大哥恒耆病逝,临终前拉着毓麒的手说:“四弟,咱们家能平平安安活到现在,多亏了你。”毓麒摇摇头:“是国家太平了,咱们才能安稳。”
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毓麒因为“前清宗室”的身份受到冲击,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博尔济吉特氏也受到牵连,被送到街道工厂做苦力。两个儿子,恒钰成了一名教师,因“出身问题”被停职;恒钧在一家机械厂当工人,也受到了批判。
在农场的日子很苦,毓麒每天要干很重的农活,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接受“思想改造”。有人劝他“揭发”其他前清宗室,他却说:“都是受苦人,何必互相为难。”
1972年,毓麒被平反,回到了北平。此时的他,已是满头白发,背也驼了,却依旧精神矍铄。博尔济吉特氏因为常年劳累,身体垮了,卧病在床。毓麒每天守在她身边,喂饭、擦身、讲故事,像当年她陪他摆摊、开面馆一样,不离不弃。
1975年,博尔济吉特氏去世。临终前,她拉着毓麒的手说:“这辈子,跟着你,值了。”毓麒握着妻子冰冷的手,泪水潸然——这个陪他走过风风雨雨的女人,终究还是先他而去了。
七、暮年岁月:平淡中的坚守与传承
改革开放后,毓麒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恒钰恢复了教师职务,恒钧也成了机械厂的技术骨干,各自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毓麒跟着儿子一起生活,安享晚年。
他喜欢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着重孙子们在身边玩耍,给他们讲过去的故事——讲肃亲王府的规矩,讲父亲毓朗的教诲,讲抗战时的苦难,讲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孩子们听得入迷,问他:“爷爷,您后悔吗?”
毓麒摇摇头:“不后悔。人这一辈子,不管生在什么人家,都要守住自己的本分。我生在王府,没享几天福,却也没丢祖宗的脸;活在乱世,没做过亏心事,也算对得起自己;赶上了好时代,能看着国家越来越好,知足了。”
他依旧保持着年轻时的习惯,每天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看到电视里播放故宫博物院的新闻,看到昔日的肃亲王府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990年,毓麒已是八十八岁高龄。他的身体还很硬朗,每天早上都会去公园散步,和老街坊下棋、聊天。有人知道他的身份,好奇地问:“您是最后一个‘王爷’吗?”他笑着说:“什么王爷,我就是个普通老百姓。”
这年冬天,毓麒在睡梦中安详离世。临终前,他让恒钰把父亲毓朗给他的那把题着“谨行”的折扇交给重孙子,说:“做人,要谨言慎行,更要坚守本心。”
八、余韵:宗室后裔的平凡史诗
毓麒的一生,没有父亲毓朗那样的政治地位,没有兄长们那样的传奇经历,他就像乱世中的一叶小舟,在时代的洪流中颠簸,却始终没有偏离航向。
他生在王府,却褪去了贵胄的浮华;经历了王朝覆灭,却没有沉湎于过去;遭遇了战乱流离,却守住了民族的气节;赶上了时代变迁,却始终保持着平凡人的善良与坚韧。
他的父母,毓朗与颜扎氏,教会了他“守礼、知耻、爱国”;他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陪他走过了风雨,让他明白了家的温暖;他的子女恒钰、恒钧,继承了他的坚韧,在平凡的岗位上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如今,肃亲王府的海棠依旧年年盛开,只是看花的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叫毓麒的人,他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功绩,只留下了一个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一个前清宗室后裔,在乱世中如何守住本心,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史诗。
或许,这就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不是只有帝王将相的权谋霸业才值得铭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默默坚守着善良、正直与骨气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同样是民族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毓麒的一生,便是如此。
喜欢闲话清史请大家收藏:(m.20xs.org)闲话清史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