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夏有了主意。她选了块深棕色的头层牛皮,特意选了带有天然纹理的部分,模拟木头的年轮。包的形状沿用了旧公文包的款式,但做了加宽处理,能装下平板电脑和文件。她在包盖内侧,用激光刻了一圈圈的年轮纹样,最中间刻着“陈”字,旁边刻着“1983-2023”——那是陈默父母相识到父亲去世的年份。
包带她用了加厚的牛皮,边缘特意做了磨旧处理,就像旧包的包角一样,带着时光的痕迹。拉链用了黄铜材质,没有缠铁丝,却在拉链头内侧刻了个小小的木马图案。
半个月后,陈默来取包。他摸着包盖内侧的年轮,忽然蹲在地上哭了。
“我爸要是看到这个包,肯定会说‘这丫头手艺不错’。”他哽咽着说,“谢谢你,林设计师,这个包比任何纪念品都好。”
林知夏看着他抱着包离开的背影,忽然觉得自己做的不是包,是把那些快要被遗忘的时光,重新缝进了日常里。
那天晚上,她的社交平台收到了更多私信。有个女孩说,她的奶奶有个绣着菊花的布包,里面总装着给她的糖;有个男孩说,他的姐姐有个帆布包,里面装着他的高考准考证,陪他考完了所有科目;有个老人说,他的妻子有个藤编包,是他们年轻时在杭州买的,现在藤条断了,他一直没舍得扔。
林知夏把这些故事一一整理好,记在笔记本上。她的工作室里,渐渐堆满了各种材料:绣线、皮革、帆布、藤条……每一种材料背后,都藏着一个人的心事。
她给那个装着糖的菊花布包的主人,做了个新的棉麻包,绣了朵小小的菊花,包内侧缝了个小口袋,刚好能装下几颗水果糖;给那个装着高考准考证的帆布包的主人,做了个印着“加油”字样的帆布包,包带内侧绣了他和姐姐的名字缩写;给那个藤编包的老人,做了个新的藤编包,用了和旧包一样的藤条,包底加了防水布料,老人说“这样下雨天也能背着出门了”。
她的设计稿越来越多,客户也越来越多。有人问她,为什么她的包总是带着“旧旧的”感觉,她总是笑着说:“因为旧的东西里,藏着最真的心意。”
第四章 丝绒里的重逢
年底的时候,林知夏接到一个大单——某品牌要和她合作,推出“时光包袋”系列,把她收集的故事做成量产包。签约那天,品牌方的负责人问她:“林设计师,这个系列的主打款,你想选哪个故事?”
林知夏没有犹豫:“1947年的丝绒包。”
她带着团队,重新打磨了那款丝绒包的设计。丝绒用了更厚实的材质,不易勾丝;鎏金扣做了抗氧化处理,能长久保持光泽;缠枝莲绣纹保留了手工刺绣,每款包的绣纹都有细微差别,就像当年苏玉衡做的那样。
她还在包的内侧,绣了一行极小的字:“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系列发布会定在春天,刚好是玉兰花盛开的季节。林知夏特意邀请了苏老太太和陈默,还有那些给她讲故事的人。
发布会当天,T台的背景板上,循环播放着那些包的故事:苏玉衡和林太太的合照,陈默父亲的旧公文包,装着糖的菊花布包……模特们背着“时光包袋”走在T台上,每款包的旁边,都立着一块小牌子,写着背后的故事。
当最后一款丝绒包出场时,聚光灯打在包口的鎏金扣上,扣面的玉兰花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林知夏走上台,拿着那个丝绒包,说起了太外婆和苏玉衡的故事,说起了那个兜兜转转几十年的包。
“这个包告诉我们,”她对着台下的观众说,“有些心意,不会被时光打败。就像这些包,它们不仅是装东西的容器,更是装着回忆和牵挂的小盒子。”
台下响起了掌声。林知夏看到苏老太太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那个旧的玉兰花银扣,对着她笑。陈默站在角落里,背着那个刻着年轮的皮革包,身边站着他的儿子,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木马——那是他按照父亲的图纸做的。
发布会结束后,一个穿着旗袍的老太太走到林知夏面前,手里拿着一个旧的丝绒包,和她设计的那款几乎一模一样。
“姑娘,你做的包,和我母亲当年的包真像。”老太太说,“我母亲就是林太太,当年跟着我父亲去了台湾,临走前把包还给了苏玉衡女士,说‘等太平了,我再回来拿’。”
林知夏愣住了,手里的丝绒包差点掉在地上。老太太笑着说:“我找这个包找了几十年,去年在网上看到你的帖子,就知道我找对人了。”
她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是1947年的那张,照片背后写着:“玉衡,等我们回来,再一起绣缠枝莲。”
林知夏看着照片,又看着老太太手里的旧包,忽然明白“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句话的意思。那些藏在包袋里的故事,那些跨越山海的牵挂,终有一天会以某种方式,回到原点。
当晚,林知夏在工作室里,把老太太的照片和太外婆的照片放在一起。她拿起那个1947年的丝绒包,和自己设计的新款丝绒包并排放在一起。旧包的鎏金扣已经有些暗淡,新包的扣面闪闪发亮,但它们的针脚里,都藏着一样的心意。
窗外的玉兰花飘进屋里,落在包上。林知夏摸着包上的缠枝莲,忽然想起苏老太太说的话:“我妈妈说,做包就像做人,要用心,要耐
喜欢无数之众请大家收藏:(m.20xs.org)无数之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