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宇忽然觉得,阿嬷坚持的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他拿出手机,给阿嬷打了个视频电话,对着镜头大声说:“阿嬷,同学们都喜欢您做的土锅!我以后要跟您学做瓮器,把您的手艺传下去!”
视频那头,顺礼正在揉黏土,听到孙子的话,她停下手里的活,眼角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窗外,庆尚北道的春阳穿透薄雾,照在新揉好的泥条上,泛着温润的光。窑火未灭,匠心相传,这承载着千年智慧的瓮土,终将在时光里继续绽放光彩。
第二章 釜山歌哭
釜山的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钻进“故乡味”餐馆的每一个角落。李敏宇把最后一只碗摆好时,墙上的挂钟正好指向十一点。餐馆的门被推开,风铃叮当作响,熟客金大叔笑着走进来:“敏宇啊,今天还能吃到石锅拌饭吗?就要你阿嬷做的那种土锅烧的。”
“当然可以,金大叔!”敏宇笑着应道,转身走进后厨。灶台旁,那个从庆尚北道带来的土锅正静静躺着,壁身因为多次使用,泛着油亮的光泽。自从传统文化展后,敏宇就下定决心,要让更多人尝到土锅烹饪的美味,也让阿嬷的手艺被更多人知道。
父母起初并不同意。他们觉得做传统料理太麻烦,土锅又笨重,不如用金属锅效率高。但敏宇据理力争:“现在的人都追求健康和本味,土锅煮出来的食物不流失营养,还有独特的香气,肯定会受欢迎。”他还把阿嬷接到釜山,让她亲自指导后厨制作传统料理。
顺礼的到来,给餐馆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坚持用古法制作每一道菜:石锅拌饭要用短粒珍珠米,提前泡三十分钟,煮好后焖十分钟再盛入预热的土锅,烤出的锅巴才够酥脆;泡菜必须用自家土瓮腌制十五天以上,保留原汤味,不额外加糖和防腐剂;就连部队锅,也还原了战后初期的做法,用午餐肉、泡菜、大酱和蔬菜同煮,不添加过多花哨的配料。
“部队锅不是精致的料理,是战争年代人们活下去的希望。”顺礼给后厨的厨师们讲解,“当年物资匮乏,人们把美军剩下的罐头和本土的食材煮在一起,这锅里煮的是苦难,也是坚韧。我们要让食客吃到的,不只是味道,还有历史。”
敏宇跟着阿嬷学习,慢慢掌握了土锅料理的精髓。他知道了做石锅拌饭时,配菜要按五色分区摆放,中间留坑打溏心蛋;煮土豆锅时,土豆和胡萝卜要切厚片铺在锅底,加入韩式辣酱、生抽和糖,煮到软糯再放其他食材;就连腌泡菜,也要选霜降后的白菜,一层菜一层盐,压上石头发酵,过程急不得。
餐馆的生意渐渐好了起来。很多食客都是冲着“传统土锅料理”来的,他们说,这里的石锅拌饭有小时候的味道,部队锅带着朴实的香气,和外面那些加了过多芝士、培根的改良版完全不同。有位从庆尚北道来釜山打工的老人,吃着土锅煮的泡菜汤,忍不住哭了:“这就是我家乡的味道,谢谢你让我想起了故去的母亲。”
但麻烦也随之而来。有一天,卫生监督局的人来检查,看到后厨里大大小小的土锅,皱起了眉头:“这些土锅没有统一的卫生认证,表面粗糙,容易滋生细菌,不符合餐饮标准。”他们给餐馆发了整改通知,要求更换成标准的金属厨具。
父母急得团团转:“我说不让你搞这些土锅,你偏不听,现在好了,餐馆都要开不下去了。”敏宇却不慌不忙,他带着卫生监督局的人去见阿嬷,让她展示土锅的制作过程。
顺礼把他们带到临时搭建的工作间,现场演示揉泥、盘条、烧制的工序。“我们的土锅用的是纯天然黏土,经过千度高温烧制,细菌根本无法生存。”她拿起一个刚烧制好的土锅,“而且土锅透气,烹饪时能杀死食材上的有害微生物,还能保留营养,这是金属锅做不到的。”她还拿出韩国传统工艺协会颁发的证书,证明瓮器的卫生安全性。
卫生监督局的人被顺礼的坚持和专业打动,他们回去后查阅了相关资料,最终认可了土锅的安全性,撤销了整改通知。这件事也让“故乡味”餐馆声名大噪,很多媒体都来采访,报道这家坚持用传统土锅制作料理的餐馆。
敏宇趁机注册了社交媒体账号,分享阿嬷制作土锅和料理的过程。视频里,顺礼穿着韩服揉泥、盘条,窑火熊熊燃烧,土锅出炉时的惊艳,还有料理上桌时滋滋作响的声音,吸引了大量粉丝。有人留言说:“原来传统土锅这么有讲究,我也想试试用土锅做饭。”还有人问:“在哪里能买到这样的土锅?”
敏宇看到了商机。他和阿嬷商量,在餐馆后面建了一个小型窑口,专门制作土锅,除了供餐馆使用,还对外销售。顺礼带着几个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传授瓮器制作技艺,她教他们如何挑选黏土,如何控制窑火温度,如何判断土锅的好坏。
“手艺不能只传家人,要传给所有愿意学的人。”顺礼说,“当年我父亲把手艺传给我,是希望这门手艺能活下去。现在,我要把它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瓮器的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无数之众请大家收藏:(m.20xs.org)无数之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