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阁”资本到账的新闻,如同在业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余波荡漾。媒体用“独角兽的加冕礼”来形容,商业伙伴的贺电雪片般飞来,内部士气空前高涨。在外人看来,手握巨资、蓝图铺开的“星阁”正乘风破浪,势不可挡。
然而,在这片喧嚣之下,沈清悦却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一种来自“黄金枷锁”的隐忧。
深夜的办公室,她与刚刚结束一场国际学术会议归来的周墨安教授对坐。桌上散落着几份最新出炉的行业分析报告,其中一份来自某知名海外智库,在简要提及“星阁”的商业成功时,用了这样一个短语——“…依托于东方神秘主义元素的、成功的商业叙事模式”。
“叙事模式…”沈清悦轻声重复着这个词,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报告封面,“老师,您看。即便我们走到了今天,在某些掌握话语权的西方观察者眼中,我们的内核依然可以被简单归结为一种‘模式’,一种可供分析的‘商业现象’。我们输出的,似乎依然是他们认知框架内可以轻易归类、甚至带有一丝猎奇色彩的‘东方故事’。”
周墨安缓缓颔首,眼神睿智而深沉:“清悦,你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资本的注入,解决了‘体量’的问题,让你有了驰骋疆场的兵马粮草。但一个真正的文化帝国,不能只靠商业的版图扩张。它需要灵魂,需要能够定义价值、引领思潮、甚至参与重塑全球文化话语规则的理论根基。”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否则,你做得再大,也不过是一个更富有的文化产品供应商,而非规则的制定者。当下一轮思潮转变,或者出现更具‘新鲜感’的文化符号时,你建立的商业大厦,可能会因为缺乏思想的承重墙而动摇。”
沈清悦的目光投向窗外无尽的夜色,声音坚定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生产内容,更要生产解释这些内容、甚至定义未来方向的思想。我们需要我们自己的大脑,我们自己的‘文化芯片’。”
一个构建“星阁”自身思想高地的计划,在她心中清晰起来——成立“星阁文化智库”。
发展:谋篇布局,思想的“筑巢引凤”
构想是宏伟的,但执行则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与资源整合能力。沈清悦深知,一个徒有其名的智库毫无意义,它必须汇聚顶级的智慧,产出前瞻的思想,并能反哺“星阁”的实践。
她亲自挂帅,成立了智库筹备委员会,陆景珩以其深厚的人脉与战略视野提供支持,周墨安则作为学术总顾问,负责把握智库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水准。
筹备工作在绝密状态下高效推进:
定位与架构: 智库被正式定名为“东方美学当代性研究院”(Oriental Aesthetics Contemporary Institute, OACI),直指核心命题。其架构并非传统的纯学术研究机构,而是创新性地设立了“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应用创新实验室”和“全球对话与政策建议中心”三大板块,旨在打通“理论探索 - 实践转化 - 话语传播”的全链条。
“筑巢引凤”战略: 沈清悦否决了简单聘用知名学者担任闲职的方案。她提出,研究院必须拥有自己的“常驻首席研究员”,他们必须是各自领域内公认的、兼具学术深度与当代视野的大家。凭借“星阁”的平台影响力、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沈清悦个人在巴黎论坛赢得的声音,筹备组向全球范围内数十位顶尖学者发出了极具诚意的邀请,其中不仅包括汉学、艺术史专家,更涵盖了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甚至科技伦理领域的先锋思想家。
国家级背书: 在周墨安的引荐和陆景珩的斡旋下,“星阁”与一家国字头的权威学术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该机构将作为研究院的联合主办方之一,这不仅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公信力,更意味着研究院的成果可以进入更高层级的视野,参与国家文化战略的研讨。
价值共识的凝聚: 邀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位德高望重、但对商业资本介入学术深感疑虑的老先生,最初直接回绝了邀请。沈清悦并未放弃,她亲自携带着【山河回响】的项目详案和苏晚的赛博苏绣作品资料,登门拜访,与老先生长谈三小时。她没有谈论商业回报,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当代语境下激活传统,如何构建不被西方话语体系所曲解的东方美学解释框架。最终,是这种对文化使命的共识,打动了老先生,同意出任研究院的荣誉院长。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东方美学当代性研究院”的成立仪式,择吉日在“星阁”总部新落成的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不仅是“星阁”的内部事件,更成为了中国文化界的一场盛会。
成立仪式现场,名家云集,媒体齐聚。沈清悦身着剪裁利落的深青色套装,沉稳大气。她与周墨安教授、合作的国家级机构代表以及几位受邀出任首席研究员的学术泰斗一同,为研究院揭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涅盘资本路请大家收藏:(m.20xs.org)涅盘资本路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