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梧桐树再次飘下金黄的落叶,秋意渐浓。新厂房的运转已步入正轨,管理团队在磨合中逐渐找到了节奏,轰鸣的机器声和井然有序的生产场景,成为了这片新厂区的日常基调。锦绣制造厂,这个曾经在风雨飘摇中挣扎求存的乡镇企业,如今已然在省城站稳了脚跟,成了一颗不容忽视的新星。
事业的稳固,如同为生活这艘小船压上了沉重的压舱石,让一直处于高速运转和危机应对状态的苏晚和林长河,终于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去审视和安排一直被搁置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家”。
那间租来的、只有二十平米的小屋,虽然承载了他们初到省城时相濡以沫的温暖,但随着厂子规模的扩大,来往人情的增多,以及他们自身对生活品质需求的悄然提升,早已显得局促不堪。更重要的是,那种“租客”的身份,总带着一种临时性和不确定性。如今,他们的事业根基已然深扎在这座城市,是时候为自己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安稳的巢穴了。
买房的想法,是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日清晨,苏晚一边在狭小的出租屋里艰难地熨烫着林长河那件因为接待重要客户而必须保持挺括的中山装,一边自然而然提出来的。
“长河哥,我们买套房子吧。”她直起腰,擦了擦额角细密的汗珠,看着窗外别家阳台上晾晒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被褥,“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家。”
林长河正坐在小凳上,笨拙地试图修补一只掉了跟的女士皮鞋——是苏晚为了赶工经常穿的那双。闻言,他停下手中的动作,抬起头,目光扫过这间转身都困难的小屋,落在苏晚带着期盼的脸上。他没有丝毫犹豫,仿佛这个念头也早已在他心中盘桓许久。
“好。”他干脆地应道,放下手中的鞋子和工具,“你看地方,我出钱。”
依旧是那样明确的分工。苏晚负责考察、决策,他负责提供最坚实的物质支持和最终的执行。
买房的过程,比想象中要顺利一些。得益于“先进典型”的名声和逐渐积累的人脉,苏晚通过陈主任的介绍,找到了一处合适的房源。那是一个不算太新、但管理颇为规范的职工大院里的单元房,红砖外墙,带着岁月的沉淀感,却也因此比那些崭新的、价格高昂的楼房多了几分烟火气和亲和力。房子在三楼,不高不低,面积有六十多平米,两室一厅,带一个独立的厨房和一个小小的卫生间,最让苏晚心动的是那个朝南的、带着铁艺栏杆的阳台,阳光可以毫无遮挡地洒满大半个客厅。
去看房的那天,秋日的阳光正好,金灿灿地透过玻璃窗,在光洁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房间里空荡荡的,弥漫着上一任主人留下的、淡淡的灰尘和旧家具的气味。但苏晚却仿佛已经看到了它未来温馨的模样。
“长河哥,你看,”她兴奋地拉着林长河的手,在空屋里走来走去,指尖划过冰凉的墙壁,“这间大的做我们的卧室,那间小的可以做书房,你看书、画图纸,我算账、看资料,互不打扰!客厅这里可以放一张沙发,来了客人也有地方坐。阳台可以养几盆花,冬天晒太阳肯定很舒服!”
她的眼睛亮晶晶的,脸上因为激动而泛着红晕,像个终于得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林长河跟在她身后,沉默地听着,目光随着她的手指移动,仔细地查看房屋的结构、门窗的牢固程度、水电线路的走向。他用手敲敲墙壁,听听声音,又走到阳台,用力晃了晃栏杆,检查是否稳固。
“结构没问题。”他最终得出结论,言简意赅,却让苏晚彻底安心。有他把关,房子的“硬件”就绝不会有问题。
手续办得很快。当那张写着苏晚和林长河名字的、薄薄的房屋所有权证拿到手里时,苏晚反复摩挲着上面清晰的铅字,感觉像是握住了一块沉甸甸的、通往安定未来的基石。林长河看着那张纸,虽然没说什么,但紧绷的嘴角微微松弛,眼底深处,是一种落地生根的踏实感。
接下来,便是布置新家的温馨过程。这几乎成了那段忙碌日子里,两人最期待、也最放松的环节。他们没有请装修队,决定亲自动手,一点一滴地装扮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
粉刷墙壁是第一个大工程。苏晚选择了柔和明亮的米黄色作为主调。周末,两人换上最旧的工装,戴着报纸折成的帽子,拿着滚刷和油漆桶,开始了“创作”。苏晚负责粉刷大面积墙面,林长河则负责处理边边角角和天花板这些需要耐心和技巧的地方。油漆味有些刺鼻,白色的浆点不可避免地溅到脸上、身上,两人看着对方滑稽的样子,忍不住相视而笑。那种共同为一个小目标挥汗如雨的感觉,比任何昂贵的装饰都更能让这个家充满温度。
林长河展现了他那几乎无所不能的动手能力。他用厂里淘汰下来的、质地坚实的木料,亲手打造了一张宽大的双人床、一个带着许多抽屉的衣柜,还有一个厚重的书桌。他的木工活算不上精致,边角甚至有些粗犷,但用料扎实,结构稳固,仿佛能用上一辈子。他还别出心裁地在床头上方,用小块木料拼嵌出了一个简洁的、抽象的“锦绣”图案,那是独属于他们两人的印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锦绣小农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