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好评与雪片般飞来的新订单,如同给锦绣制造厂注入了一剂强效兴奋剂,让整个企业都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然而,这种亢奋仅仅持续了不到两天,就被一个冰冷而严峻的现实迅速冷却——产能瓶颈,像一道无形的枷锁,牢牢扼住了企业发展的咽喉,将巨大的市场机遇挡在了门外。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墙上挂着新绘制的订单汇总表,上面代表不同客户和订单量的彩色线条急剧攀升,如同陡峭的山崖,而代表现有产能的那条红线,却像一条疲软的缓坡,被远远抛在后面,差距触目惊心。
张师傅指着图表,声音沙哑,带着一丝绝望:“苏厂长,林厂长,你们都看到了!就算把咱们现在这条出口线往死里用,工人不吃不喝不睡觉,一个月撑死也就做出四百件!可眼下光是确定要接的订单,三个月内要交付的,就超过两千五百件!这还不算那些正在询价的!”
周志刚工程师补充道:“这不仅仅是数量问题。新客户的要求各有侧重,有的强调防水性能,有的要求特殊扣具,我们需要重新打样、测试、微调工艺。这些前期工作,同样占用时间和精力。”
杨建华会计的算盘声再次成为背景音,但他这次没有立刻报出数字,而是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充满了忧虑:“苏厂长,即便我们不考虑产能极限,单单是采购这批订单所需的原材料和特种辅料,预付资金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的现金流,会被彻底抽干,甚至需要再次巨额贷款。风险……太大了。”
他顿了顿,说出了最核心的担忧:“而且,我们现有的厂房空间已经饱和,新设备无处安放,新工人无处安置。扩大产能,首先需要的是空间和基础设施,这又是一笔巨大的、沉没性的投资。”
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桌面上:订单有了,市场和口碑有了,但生产能力没有。如何扩大产能?成为了决定锦绣制造厂能否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抉择。
苏晚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钢笔。她的目光扫过墙上那令人焦虑的图表,扫过在座每一张写满忧虑的脸,最终,落在了身旁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长河身上。他微蹙着眉头,目光定定地看着窗外正在运转的厂区,似乎在丈量着每一寸土地,计算着每一种可能。
深吸一口气,苏晚清亮的声音打破了会议室令人窒息的沉默:
“各位,我知道风险很大,困难很多。但机会就在眼前,如果我们因为惧怕风险和困难而不敢伸手,那么‘锦绣’可能永远都只是现在这个规模的‘锦绣’。”她的语气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们必须扩大产能,这一点,没有退路。”
她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小黑板前,拿起粉笔,画了两个简单的方框。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她在第一个方框里写下“自建新厂”四个字,“第一,寻找地块,投资建设一个全新的、规模更大的分厂。优点是完全自主,管理方便,利于长远发展。”
然后,她在第二个方框里写下“建立加工点”几个字。
“第二,”她的粉笔点在第二个方框上,目光扫过众人,“不走重资产建厂的路子,而是利用我们现有的管理、技术和订单优势,在城郊或者周边劳动力丰富的区域,寻找合适的闲置厂房或者仓库,建立专门的外贸产品加工小作坊。由我们统一提供订单、技术标准、核心面料和质量管理,吸纳当地闲散劳动力,按件计酬。”
这个想法,并非苏晚凭空而来。她想起了当初在村里带动赵婶子她们做针线活的日子,想起了管理培训班上听到的关于“社会化生产协作”的模糊概念。与其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背负巨大的建厂债务和管理压力,不如化整为零,用标准和制度去控制和赋能外部产能。
“我倾向于第二条路,先建立加工点,也就是小作坊的模式。”苏晚明确了自己的观点。
话音刚落,质疑声便立刻响起。
“苏厂长,这太冒险了!”杨建华会计第一个反对,他习惯性地推了推眼镜,语气急切,“将核心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质量如何保证?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技术标准和口碑,一旦在加工点那里失控,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财务核算、物料管理、工费结算都会变得异常复杂,成本可能不降反升!”
周志刚工程师也紧锁眉头:“我同意杨会计的看法。技术扩散的风险极高。我们的核心工艺,特别是那刺绣和一些特殊的缝制技巧,如果被轻易学去,很快就会出现仿冒和竞争者。质量控制更是难题,我们不可能像在总厂这样,时刻盯着每一个工位。”
张师傅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担忧:“找外人来做?那能放心吗?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他们会不会糊弄?到时候交不上货,或者货不对板,擦屁股的还是咱们总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锦绣小农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