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河带回的线索,如同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探照灯,清晰地指明了目标。然而,直接诉诸武力或简单的举报,并非上策。那些地下的仿冒者如同附着在阴影处的苔藓,即便端掉一个窝点,若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市场的认知,他们很快便能在别处滋生。苏晚深知,这是一场关乎品牌心智的战争,必须攻心为上。在与林长河及管理层几番商议后,一个大胆而精准的反击方案被提上日程——举办一场面向公众和媒体的“真假‘锦绣’品鉴会”。
消息一出,便在厂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杨建华会计首先担忧的是成本与效果:“苏厂长,如此大张旗鼓,万一……万一现场效果不佳,或者那些宵小之辈前来捣乱,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张师傅则觉得有些憋屈:“跟那些造假的东西摆在一起,岂不是自降身价?”
但苏晚态度坚决:“躲避和沉默,只会让谣言滋长。我们必须主动站出去,用无可辩驳的事实,把真的、好的,明明白白摆在所有人面前。这不仅是自证清白,更是对消费者负责,是对‘锦绣’品牌价值最有力的扞卫!”
品鉴会的场地,选在了省城百货公司宽敞的一楼中庭。这里人流密集,是舆论发酵的最佳场所。苏晚亲自督战会场布置:背景板是简洁有力的“真金不怕火炼,锦绣品质鉴真”大字;展台并非简单陈列,而是被设计成了鲜明的“对比区”。左侧,是灯光聚焦下的正品“锦绣”——挺括的工装、光泽柔润的衬衫、结实耐穿的劳保鞋,每一件都如同艺术品般被精心展示,旁边配有放大镜,供人查看那细密均匀的针脚和精致的防伪标识。右侧,则像解剖台一样,赤裸裸地陈列着那些收缴来的仿冒品,它们如同被审判的囚徒,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旁边清晰地标注着其劣质的具体表现:面料稀薄、线头凌乱、胶水外溢、商标模糊。
冲突,在品鉴会尚未正式开始前,便已悄然袭来。就在活动前一天,市场上开始流传一些恶意的谣言,试图混淆视听:
“听说了吗?锦绣厂自己不行了,产品出了问题,才搞这么一出,是想转移视线!”
“谁知道台上摆的真假是不是他们自己调包的?演戏给咱们看呢!”
“搞这么大阵仗,得花多少钱?这些钱还不是从咱们消费者身上出的?”
这些阴毒的流言,如同毒蛇吐信,企图在公众心中埋下怀疑的种子,让品鉴会的效果大打折扣。负责市场信息的孙卫国焦急地将这些反馈汇报给苏晚,气氛一时有些凝重。
林长河听闻后,眼神骤然冷冽。他没有多言,只是转身出了门。品鉴会当天清晨,当中庭开始布置时,人们发现,在会场几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他们穿着普通,看似闲散,但眼神锐利,身形精干,或靠或站,隐隐将整个会场核心区域纳入视野范围。那是林长河通过过往关系请来的“朋友”,他们无需动作,仅仅存在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威慑力,足以让任何心怀不轨者掂量再三。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场“品质秀”筑起了一道沉默而坚固的安全屏障。
上午九时,品鉴会正式开始。闻讯而来的消费者、各路媒体记者、行业同仁以及好奇的市民,将中庭围得水泄不通。
苏晚今日特意穿了一套自家生产的、剪裁合体的米白色西装套裙,显得既干练又优雅。她站在展台中央,面对众多的目光和闪烁的镁光灯,脸上带着从容而自信的微笑。林长河则站在离她不远不近的人群边缘,一身深色中山装,身姿笔挺,沉默如山。他没有看向展台,而是目光平静地扫视着全场,如同一位警惕的守护神。夫妻二人,一个居于光芒汇聚的台前,一个隐于熙攘人群的幕后,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攻守兼备的整体。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媒体界的同仁们,”苏晚清亮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中庭,压下了现场的嘈杂,“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们锦绣制造厂举办的这个特殊的品鉴会。最近,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和一些以次充好、仿冒我们‘锦绣’品牌的产品,给我们的消费者带来了困扰,也给我们这个用心做产品的企业带来了伤害。”
她开门见山,毫不避讳问题,坦荡的态度首先赢得了人们的好感。
“今天,我们举办这个品鉴会,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想借助各位的眼睛和手,来做一个最直观、最公正的评判。”她走到对比展台前,拿起一件正品工装和一件仿冒品,面向观众。
“大家请看,”她将两件衣服的袖口内侧展示给大家,“这是我们正品的缝线,每英寸十六针,针距均匀,线迹饱满牢固。而这一件,”她又拿起仿冒品,指着那歪歪扭扭、时疏时密的线脚,“大家可以看到,针距混乱,甚至有多处跳针、断线。这不仅仅是美观问题,更直接影响着衣服的耐用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锦绣小农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