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朴实的、带着汗水和温度的记忆,缓缓流淌在会场中。年轻的赵晓明、陈雪、周文斌等人,听着这些他们未曾亲历的艰辛与拼搏,眼神中的疏离和傲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动容和敬意。他们开始意识到,眼前这些被视为“保守”的前辈,正是用他们的忠诚、坚韧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锦绣”打下了最初的、也是最坚实的根基。
接着,苏晚又邀请三位新人上台,不是让他们汇报工作,而是请他们畅谈自己对所处领域未来发展的看法,描绘他们心目中“锦绣”未来的技术蓝图和品牌愿景。赵晓明用清晰的逻辑分析了国际外贸的趋势和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陈雪展示了国内外顶尖服装品牌的设计,阐述了品牌文化与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周文斌则用图表勾勒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框架和潜力。
他们的讲述,带着前沿的知识和广阔的视野,让台下许多老员工听得入了神,虽然有些术语依旧陌生,但他们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面向未来的朝气与力量。他们开始隐约明白,这些年轻人脑子里装的东西,或许真的能带领“锦绣”走向他们想象不到的远方。
沟通的平台已经搭起,理解的桥梁初见雏形。但真正将理念落地的,是林长河。
在随后的分组讨论中,针对生产流程优化的争议再次被提及。张师傅和周文斌各执一词,气氛有些僵持。这时,一直沉默旁听的林长河站了起来,走到前面。
他没有看任何人,而是拿起粉笔,在旁边的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正是周文斌提到的那个生产线调整。
“老张,”他看向张师傅,语气平和,“你说的办法,稳,保交货,没错。”他先肯定了老员工经验的价值。
然后,他指向图中那个可能产生瓶颈的工位:“但这里,确实会卡一下。以前订单小,卡一下,挤一挤就过去了。现在订单量大,机器也多,卡一下,后面等着的,就不是一两个人,是好几台机器,几十号人。损耗的,是钱。”
他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了“瓶颈”理论的实际影响。张师傅愣了一下,看着图纸,若有所思。
林长河又转向周文斌:“小周,你的图,画得好,道理也对。”他也肯定了新人的专业知识,“但车间里的机器,不是图纸上的线,说挪就能挪。工人习惯了一个干法,突然全改,会乱,反而更慢。”
周文斌认真地点点头。
接着,林长河做出了令所有人都有些意外的举动。他指着图纸,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老张的法子,微调。小周说的缓冲,可以在这里,”他用粉笔点了一个位置,“加个临时周转区,不改变大流程,只做小优化。既保稳,又提效。你们看,行不行?”
这个方案,既尊重了张师傅的经验判断,又吸纳了周文斌的科学分析,是一个基于实际情况的、可行的融合方案。
说完方案,林长河放下粉笔,目光扫过在场的新老员工,声音沉稳有力,仿佛带着金铁交鸣的回响:
“我当年在部队,最开始,也只懂得拼刺刀、摸爬滚打。后来,有了新式装备,看不懂,学不会,也觉得那是花架子,不如手里的枪实在。”他罕见地提起自己的过往,“但老班长告诉我,家伙什变了,打法也得变。不会,可以学。经验能保命,新知识、新家伙,能打胜仗,能少流血。”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段话在每个人心中沉淀。
“咱们‘锦绣’也一样。老伙计们的经验,是咱们厂的根基,不能丢。年轻同志的新知识、新眼光,是咱们厂开枝散叶、长得更高的养分,也不能缺。经验和学习,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了哪条,都走不快,更走不远。”
他没有讲太多大道理,只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一个最朴素而又最有说服力的比喻。张师傅紧绷的脸松弛了下来,周文斌眼中闪过了悟和敬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一家德国大型零售商看中了“锦绣”的一款改良旗袍产品,但要求极短的交货期和针对欧洲市场的细节修改。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也是对“锦绣”新老团队融合程度的一次绝佳考验。
苏晚亲自挂帅,成立专项小组,特意将张师傅、陈雪、赵晓明以及相关生产、外贸骨干都纳入其中。
项目启动,冲突似乎一触即发。陈雪基于欧洲审美,提出了大幅修改领型和刺绣图案的方案,张师傅一看就炸了:“这改得娘都不认识了!原来的盘扣多好,非要换什么仿珠宝扣?费工费料!”
赵晓明拿着德方严苛的合同条款和验货标准,要求生产环节必须全程记录数据,张师傅又觉得这是“找麻烦”。
但这一次,有了之前“故事汇”的铺垫和林长河那番话的触动,双方都没有固执己见。
陈雪没有坚持己见,而是拿着设计稿,虚心向张师傅请教传统旗袍的制作精髓和修改可能遇到的工艺难题。张师傅见她态度诚恳,也耐下性子,指着图纸解释:“这个地方收省,不是不能改,但要考虑面料特性,否则容易变形……”他甚至亲手演示了几种不同的盘扣做法,让陈雪挑选既保留东方神韵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样式。一老一少,趴在操作台上,对着图纸和布料,讨论得热火朝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七零锦绣小农媳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七零锦绣小农媳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