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里,木长老也拿着木片,将日冕的时辰告诉青壮们:“辰时到午时翻地,午时到未时休息,未时到酉时继续,按日冕的时辰来,不准偷懒,也不准超时累着!”青壮们再也没因“时辰”争论,翻地进度快了不少。
日冕解决了白天的计时问题,可到了晚上或阴天,太阳看不见,日冕就没用了。张轩又提出做“水钟”——用陶壶装水,让水从细孔慢慢滴出,通过水量变化来计算时辰,正好补上日冕的不足。
做水钟的关键是陶壶。阿瑶主动请缨:“我来做陶壶!要做成细颈、大肚的样子,这样装水多,滴得慢,能管更久。”她带着陶坊的妇女们,用细腻的陶土捏制陶壶,壶颈处留一个小指粗的孔,壶身上则预留出画刻度的位置。
烧制陶壶的那几天,阿瑶每天都守在陶窑旁,生怕温度不当把壶烧裂。出窑那天,她小心翼翼地捧着烧好的青灰色陶壶,跑到张轩面前:“神尊,你看!壶没裂,孔的大小也正好!”
张轩接过陶壶,检查了一遍,满意点头:“很好。接下来要测漏水速度——装满水,看多久能漏完,再按时辰划分刻度。”
众人将陶壶固定在木架上,壶下放一个空陶碗,禾负责往壶里装水,装得满满的,刚好到壶颈处:“装好了!现在开始记时辰,看漏到碗里一半水要多久。”
青羽拿着日冕当参考,眼睛盯着陶壶的小孔:“水开始滴了!一滴一滴的,好慢呀!”千惠则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木片,每过一刻就做个标记:“辰时三刻开始漏,辰时四刻时,碗里的水有一指深了。”
鹿溪发现壶里的水快漏完时,水流会变慢,连忙提醒:“神尊,快漏完时水滴得慢了,这样刻度会不准吧?”
张轩点头:“确实会慢,所以我们要分两段刻度——上半壶水漏得快,刻度密一点;下半壶漏得慢,刻度疏一点。”溪月立刻找来细麻绳,按张轩说的,在壶身上绕出刻度线:“上半壶每刻绕一道绳,下半壶每两刻绕一道,这样一看绳子就知道时辰了。”
木槿则在壶底垫了一块软兽皮:“壶里没水时,底座容易磨坏,垫块兽皮能保护壶。”
经过一天的调试,水钟终于做好了:装满水后,能从黄昏漏到天亮,壶身上的麻绳刻度清晰,晚上只要看壶里的水位到哪道绳,就知道是哪个时辰。当晚,守夜的护卫队员就用上了水钟,每隔一个时辰就按水钟的刻度报时,部落里的作息一下子规律起来——禾再也不用猜着起火做早餐,张轩也能按固定时辰去视察。
有天夜里下大雨,青羽被雷声惊醒,跑到厅堂里看水钟,发现水位刚好到“丑时”的刻度,她兴奋地跑回房间,摇醒鹿溪:“鹿溪姐姐!水钟好准呀!现在是丑时,明天肯定能按时起床学文字!”
解决了计时问题,张轩又着手编“农历”——之前部落耕种全靠老经验,比如“看到柳树发芽就种大豆”“听到杜鹃叫就种汉麻”,可每年气候有差异,经验有时不准,去年就因晚了几天播种,大豆产量少了一成。
编农历需要结合作物生长周期和季节变化。张轩先召集木长老、风长老、千惠、木槿等人,收集部落里的老经验:木长老知道大豆从播种到收获要三个月,风长老清楚黄牛什么时候适合耕地,千惠记得老巫传下的“节气”说法(比如“天凉露多就是秋分”),木槿则知道哪些草药在特定季节采摘最有效。
“我们按月亮的圆缺分‘月’,一个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再按季节分‘节气’,每个节气定好该做的农事。”张轩在兽皮地图上画出表格,“比如现在是初秋,接下来是‘秋分’,该翻耕土地、储存草药;然后是‘霜降’,要给牲畜准备过冬的草料;冬天有‘冬至’,适合修缮房屋、打造工具;开春有‘春分’,是播种大豆、汉麻的最佳时候。”
七位妻妾围在兽皮旁,帮忙整理和记录。禾负责将每个节气对应的农事写在木片上:“秋分:翻耕农田、晾晒草药;霜降:储存草料、修补畜栏……”她的字写得工整,每个字都清晰可辨。
千惠则结合祭祀的需求,补充道:“春分播种前可以搞个祭祀,祈求神灵保佑庄稼丰收;秋分收获后也可以祭祀,感谢神灵赐予粮食。”张轩点头同意,让她把祭祀的时间也加进农历里。
木槿拿着草药名录,将草药采摘的时间对应到节气上:“春分采蒲公英,能消炎;夏至采薄荷,能解暑;秋分采艾草,能驱虫……”这些记录以后会教给草药采集队,确保草药采得及时、有效。
溪月擅长编织,她提出:“汉麻在夏至前后收割纤维最好,这时候的纤维又粗又韧,编出来的绳子耐用。”张轩让她把这个时间标注在“夏至”的农事里,方便手工业坊安排。
青羽虽然年纪小,却记得去年种葫芦的时间,她凑过来说:“神尊,去年葫芦是清明后种的,长得特别好,今年也该在清明种吧?”张轩笑着点头,把“清明种葫芦”加进农历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