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胶后的麻韧皮还需要捶打,让纤维更柔软、更分散,这就需要石臼和木槌。石长老带着青壮,在河边找了一块天然的青石——石质坚硬,表面光滑,形状像个大碗,正好能当石臼。
“把青石底部磨平,放在平地上才稳;内壁要磨得光滑,防止勾断麻纤维。”张轩用青铜凿,轻轻敲掉青石边缘的碎石,“石臼不用太深,能放进两捆麻韧皮就行,太深了捶打不方便。”
青壮们用粗砂打磨青石,石长老则带着人做木槌——木槌要选坚硬的橡木,槌头直径三寸,槌柄长一尺五,握在手里发力正好。藤木还在槌头包裹了一层软兽皮:“这样捶打时,不会把麻纤维捶断,还能让纤维更柔。”
张轩拿起木槌,试着在石臼里捶打了一束晒干的麻韧皮——木槌落下,麻韧皮渐渐散开,纤维变得柔软,没有断裂。“正好!”他笑着说,“以后捶麻时,要轻一点,循序渐进,别太用力,不然纤维会碎,就没法用了。”
木槿则在石臼旁边铺了一块干净的兽皮:“捶好的纤维放在兽皮上,别沾土,不然纺纱的时候会有杂质。”溪月也点头,让妇女们记住,捶麻要分批次,每次少放一点,确保每根纤维都能捶打到位。
捶好的麻纤维需要梳理,让纤维顺直、均匀,这就需要梳麻梳。张轩让人找来几块兽骨——都是之前猎杀大型野兽留下的腿骨,质地坚硬,适合做梳齿。
“先把兽骨锯成巴掌大的块,再在上面钻一排小孔,孔间距半寸,然后用青铜刀把孔之间的骨片削成齿状。”张轩示范着用青铜锯锯兽骨,“梳齿要尖一点,但别太锋利,能把纤维梳顺就行,太锋利会割断纤维。”
木工坊的青壮们跟着做,有的锯兽骨,有的钻孔,有的削梳齿。阿瑶还在梳柄上刻了简单的花纹:“这样不仅好用,还好看,妇女们用着也开心。”溪月拿过一把做好的梳麻梳,试着梳了一束麻纤维——纤维顺着梳齿散开,变得顺直均匀,没有打结的地方。“太好用了!”她惊喜地说,“以前用手理纤维,要花半天时间,现在用梳子,一会儿就能理好一束。”
青羽也拿着一把小梳子,在旁边梳着晒干的茅草,模仿妇女们的样子,嘴里还小声念叨:“梳顺了,就能纺纱了。”禾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等工具都做好了,让溪月姐姐教你纺纱。”
梳理好的麻纤维需要纺成线,这就需要纺轮。阿瑶带着陶坊的人,做的是陶纺轮——直径三寸,中间钻一个小孔,用来穿麻线,纺轮要轻薄,这样转动时惯性大,能让麻线捻得更紧。
“陶土要揉得更细,里面加一点细砂,防止烧的时候变形。”阿瑶将陶土捏成圆形,用手指压出中间的小孔,“小孔要钻透,边缘磨光滑,不然穿线的时候会把线磨断。”
张轩拿起一个做好的陶纺轮坯,放在手里掂量:“重量要合适,太轻转不起来,太重不好控制。大概一两重就行,你们烧的时候注意火候,别烧太硬,也别太脆。”
烧制好的陶纺轮呈浅灰色,表面光滑,中间的小孔正好能穿一根麻线。溪月拿起一个,试着纺了一下——她将麻纤维一端系在纺轮上,用手转动纺轮,纺轮旋转时带动麻纤维,渐渐捻成线,线均匀又紧实。“太顺了!”她兴奋地说,“比用手捻线快十倍,线还更结实,以后织布就不愁没线了。”
木槿则找来细麻绳,做了纺轮的手柄——在纺轮上方系一根麻绳,末端绑一个小木环,手指穿过木环,转动纺轮时更稳。妇女们纷纷学着做,不一会儿,每个人手里都有了一个带手柄的陶纺轮,试着纺纱,空地上响起纺轮转动的“嗡嗡”声。
最后一步是做织布机——张轩决定先做简易的腰机,结构简单,容易操作,适合刚开始学织布的妇女。木长老和藤木带着木工,用硬木做织机的框架:两根长木杆做经线轴,一根短木杆做纬线轴,还有一根木杆做综杆(控制经线开合)。
“经线轴要长,能绕足够的经线,大概两丈长,直径三寸,这样织出来的布能有一尺宽。”张轩用木尺量着木杆的长度,“综杆要轻一点,上面钻一排小孔,用来穿经线,小孔间距半寸,和梳麻梳的齿距一样,这样经线排列均匀。”
木工们很快做好了木架,张轩又教大家穿经线:“先把经线绕在经线轴上,每根经线要一样长,一样紧,然后把经线穿过综杆的小孔,再固定在另一根经线轴上,这样经线就拉平了,织布时只要转动综杆,就能让经线开合,方便穿纬线。”
溪月带着妇女们,小心地穿经线——每根经线都要理直,不能打结,穿完后用藤条将经线轴固定在腰上(腰机由此得名),人坐在地上,经线拉平,手里拿着纬线轴,就能开始织布。张轩示范着用纬线轴穿过经线的开合处,然后用木梳将纬线压实:“就这样,重复穿纬线、压实,慢慢就能织出布来。刚开始慢没关系,熟练了就快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请大家收藏:(m.20xs.org)原始霸主:天启之力伴我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