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愈后的林晓燕,如同经历严霜的秋菊,褪去了几分青涩莽撞,添了几分沉静的韧性。她谨遵医嘱,不再透支体力去追赶产量,开始学着在劳作与休憩间寻找平衡。每日三餐准时,入夜安眠,“林记”的运转也维持在一种稳定而可持续的节奏上。
食堂的订单提供了稳固的根基,让她有余裕去雕琢现有产品的细节,而非急切地扩张。她甚至有了闲暇,在午后暖阳里重新翻开母亲的食谱,不再仅仅视其为谋生手册,而是带着品读的心情,去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温情与岁月沉淀的智慧。
马桂芳已能独当一面,将“怀旧套餐”打理得井井有条,手法愈发沉稳。娟子则成了专职的配送与外联,与食堂对接、记录零散订单,小姑娘在忙碌中褪去怯懦,眉眼间多了自信的光彩。
一切仿佛都浸润在一种平和的秩序中。晓燕开始享受这“慢下来”的时光,收工后,能倚在门口,看夕阳将仓库斑驳的墙面染成暖金色,或是翻看那几本不知何人悄然送来的旧杂志。
然而,命运的涟漪总在不经意间荡开。
一个寻常的午后,一辆黑色的、车身线条流畅、在这座北方小城里显得格外突兀的丰田皇冠轿车,缓缓驶入菜市场后街,最终停在了“林记”那扇新刷了绿漆的木门前。
车门开启,一位身着合体西装、戴着金丝眼镜、手提公文包的年轻男子率先下车,步履迅捷地绕至另一侧,躬身拉开车门。
一位年约五旬、身着挺括灰色西装、发丝梳理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子迈步而出。他气质儒雅,目光却锐利如鹰,带着久居人上的威仪。他略微蹙眉扫视了一眼周遭嘈杂的环境,视线最终定格在门口那块手写的小木牌——“林记”上。
这不同寻常的阵仗,立刻吸引了左邻右舍的目光。摊贩们停下吆喝,路人驻足窃语,空气中弥漫着好奇与猜测。
晓燕正在屋内核对账目,闻声走出。见到门口那与周遭格格不入的轿车与人物,她心头一紧,下意识攥紧了沾着面粉的围裙边角。
那年轻男子上前一步,用带着明显港式口音的普通话,客气而疏离地问道:“请问,这里系‘林记’?老板在吗?”
“我…我就是。”晓燕稳住心神,应道。
年轻男子眼中掠过一丝讶异,迅速恢复职业化的微笑,侧身介绍:“这位系香港嘉禾食品公司董事长,李兆基先生。”
香港?食品公司?董事长?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对晓燕而言遥远得如同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李兆基走上前,目光落在晓燕身上,并未因她的年轻与朴素流露出轻视,反而用一种带着探究意味、略显生硬的普通话开口:“林小姐?你好。冒昧打扰。我这次来内地考察,偶然在省城联谊会上,品尝到贵厂食堂提供的几样点心,风味颇为独特。几经打听,才知系出自你手。所以特地过来拜访。”
原来是因为食堂的“怀旧套餐”。晓燕心下稍安,连忙道:“李董事长您好…您太客气了…地方简陋,您……”
“无妨。”李兆基摆了摆手,目光已越过她,投向仓库内部,带着商人特有的审度,“可以参观一下吗?”
“当然,您请。”晓燕侧身让开,心绪却如擂鼓。
李兆基与其秘书步入仓库。马桂芳与娟子立刻停下手中活计,拘谨地站在一旁。
李兆基看得仔细。他审视码放整齐的原料,观察擦拭洁净的操作台,目光掠过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与健康证,甚至拿起一个刚出笼、冒着热气的菜团子,端详其色泽形态,凑近轻嗅其散发出的质朴香气。
他面色平静,喜怒不形于色。
“林小姐,这些都系你独自研发?”他放下菜团子,问道。
“不完全是,”晓燕如实相告,“有些是家里传下来的老方子,我只是稍微调整了一下。”
“老方子…”李兆基沉吟片刻,微微颔首,“味道很正,有一种…市面工业化产品缺少的‘镬气’同人情味。尤其系那种酱料,很有特色。”
他话锋一转,切入正题:“林小姐,有无兴趣合作?”
“合作?”晓燕怔住。
“没错。”李兆基语气带着惯有的自信与决断,“我们嘉禾食品,正在寻找内地有特色的传统食品,进行工业化生产同品牌推广。你的这些产品,尤其系那款酱料,潜力很大。我们可以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改进包装,利用我们的渠道,销往香港甚至海外。你可以技术入股,或者,我们买断你的配方。”
工业化生产?销往香港?海外市场?
这些词汇如同惊雷,在她脑海中炸响。这远比钱旺的连锁提议、吴经理的收购计划更具冲击力,描绘出一幅她从未敢想象的宏大图景。
巨大的诱惑面前,心跳骤然失序,血液奔涌上头。然而,几乎同时,一种源自心底的警惕与不适感悄然滋生。
买断配方?技术入股?听起来前程似锦,可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20xs.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