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的“整改通知”像一片乌云,笼罩在“林记”上空。晓燕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就去供销社扯了几尺耐磨的劳动布,凭着以前跟母亲学的手艺,连夜赶制了三套深蓝色的围裙和套袖。马桂芳和娟子穿上后,虽然动作还有些不习惯的拘谨,但看起来确实整齐规范了许多。晓燕又带着她俩彻底清扫了仓库的每个角落,连平时不太注意的墙角和棚顶都擦了又擦,所有物品分门别类,码放得一丝不苟。
那台红灯牌收音机依旧每天响着,播放着《乡恋》之类的流行歌曲或是新闻联播,但音乐似乎都驱散不了那份无形的压力。娟子活泼的笑容少了,时常警惕地望向门口;马桂芳干活时更加沉默,眉头总是微蹙着。
晓燕心里清楚,表面的整改容易,但暗处的刁难难防。她不知道下一次“检查”会在什么时候,又以什么名目到来。
这天下午,生意稍闲,晓燕正拿着账本核对,门口传来一阵喧闹的音乐声。不是收音机里传出的,而是更强劲、更富节奏感的电子乐。她抬头望去,只见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男的穿着大喇叭裤、花衬衫,女的穿着紧绷的健美裤和高领毛衣——簇拥着一台看起来非常高级的双卡四喇叭收录机走过。收录机上贴着闪亮的英文标签,音量开得极大,播放着当时最流行的迪斯科音乐《成吉思汗》。
“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一个年轻人模仿着刚刚在电视上出现的广告词,夸张地扭动着身体,引来同伴一阵哄笑。那台“燕舞”牌收录机是他们炫耀的资本,声音震耳欲聋,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这喧嚣的现代之音与菜市场后街传统缓慢的节奏格格不入。娟子好奇地探出头去看,眼里流露出羡慕。马桂芳则皱着眉摇摇头:“吵死个人,这唱的啥玩意儿…”
晓燕看着那台昂贵的收录机,再看看自己店里那台只能接收几个台、偶尔还带杂音的红灯收音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割裂感。外面世界的潮流正以迅猛的速度涌来,各种新奇的商品和观念冲击着人们的生活。而她,却还在为如何守住一方传统味道而忧心忡忡。
喧闹的年轻人走远了,音乐声渐渐消失,但晓燕心里的波澜却未平息。
就在这时,一辆二八加重飞鸽自行车停在了门口。骑车的是个穿着绿色邮政制服的小伙子,他从车后座的帆布口袋里拿出一封信,大声喊着:“林晓燕!拿戳儿!省城来的信!”
省城来的?晓燕心里一紧,赶紧在围裙上擦擦手,找出那个小小的木质印章跑了出去。是赵记者寄来的报纸吗?还是…工商局又有什么文书?
她忐忑地接过信。信封是牛皮纸的,落款是“《经济探索》报社”。她松了口气,小心地撕开信封。里面果然是一份折叠整齐的报纸,还有一张赵记者写的简短便条,大意是报道已刊出,效果很好,希望她继续努力云云。
晓燕迫不及待地展开报纸。在第二版一个不太起眼但位置尚可的地方,她看到了标题:《小点心,大情怀:个体户林晓燕的坚守与追求》。旁边配着一张黑白照片,正是她和马桂芳、娟子在操作台前忙碌的样子,虽然有些模糊,但神态抓得很自然。文章详细描述了“林记”的创业过程、产品特色,着重强调了晓燕传承母亲手艺、保证食品质量、带动邻里就业的事迹,也提到了她拒绝高价收购、坚持本土特色发展的选择。整篇文章充满了积极的基调和不加掩饰的赞赏。
“芳姨!娟子!快来看!咱们上报纸了!”晓燕激动地喊道。
马桂芳和娟子立刻围了过来,三个人头碰头地看着那篇报道,虽然有些字不认识,但意思都能看懂,脸上都露出了激动和自豪的笑容。刚才的阴霾似乎被冲散了一些。
“这下好了!上了省报,看谁还敢来找麻烦!”娟子扬眉吐气地说。
晓燕心里也升起一股暖流和底气。这报道,就像一份来自官方的认可,或许能成为一道护身符。
然而,现实的复杂往往超乎想象。报道带来的并不全是好事。
第二天,果然有新的“客人”上门。来的是一位四十多岁、干部模样的男人,梳着三七分头,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衫,腋下夹着一个黑色的人造革公文包。他自称是县乡镇企业局的科长,姓王。
王科长的态度很客气,先是恭喜晓燕上了省报,为县里争了光,然后话锋一转,开始大谈特谈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县里如何重视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发展,如何希望打造地方品牌。
“林晓燕同志啊,你的‘林记’现在名气打出去了,但单打独斗,终究难成气候啊。”王科长喝着晓燕给他泡的茉莉花茶,慢条斯理地说,“你看,你这生产环境还是简陋,产能也有限。我们局里的意思呢,是能不能由局里牵头,帮你联系一下县食品厂,搞个联营?或者,干脆由食品厂收购你的品牌和配方,他们有条件,有设备,有渠道,一定能把你这个‘林记’做大做强!到时候,你就是县里的功臣,先进个人也是可以考虑的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请大家收藏:(m.20xs.org)八零小厨娘的红火日子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