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虽昔日因言获罪,遭致流放,然其于朔方期间,并未沉沦,反而致力于教化边民,安抚流亡,于边郡文教颇有贡献。”
“其弟子凌云,更是勇略胆识过人,曾于朔方郡危难之际,亲率军民,浴血奋战,大破犯境匈奴,有力稳固了我大汉北疆防线,此次祥瑞现世,彼等亦觉与陛下天威感召有关,故有此献。如今,蔡邕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实不堪边郡苦寒辛劳,已上表恳请卸任郡守之职,乞骸骨归乡。”
他略微停顿,观察了一下灵帝的神色,见其仍在把玩琉璃杯,并未露出不悦,便继续慷慨陈词。
“臣,斗胆,恳请陛下念在蔡邕昔日微末之功,以及此次进献祥瑞之赤诚,法外施恩,赦免其流放之罪,召其还归朝廷,使其能于暮年,潜心学问,颐养天年,此举亦可彰显陛下仁德宽厚,泽被士林。”
“与此同时,朔方郡守一职,关系北疆门户之安危,需得智勇双全、忠勤任事之干才接任,方能不负陛下重托。那凌云,久在朔方,不仅熟知边塞地理民情,更深谙胡虏习性,更兼勇武有谋,屡立战功,在朔方军民之中威望素着,深受爱戴,依臣愚见,实乃接任朔方郡守、镇守北疆之不二人选!望陛下明察,恩准所请!”
此言一出,刚才还大部分沉浸在祥瑞所带来的震撼与灵帝喜悦氛围中的百官,仿佛被一盆冷水浇醒,殿内气氛骤然一变,无形的暗流开始涌动。
不等灵帝对此发表看法,位列群臣之首的太傅袁隗,便不紧不慢地整理了一下袍袖,缓缓出班。他声音平和沉稳,不高不亢,却自然而然地带着一种久居上位、不容置疑的份量:“陛下,卢议郎方才所奏之事,老臣以为,其中或有可商榷之处,还需慎重考量。”
他先是微微侧身,面向灵帝,目光扫过那对依旧在御案上流光溢彩的琉璃杯,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恭维与肯定:“天降祥瑞,现于北疆,确乃陛下圣德感天动地,上应天心之吉兆,实为社稷之福,臣等亦为陛下贺,为天下贺。蔡伯喈(蔡邕字)能进献此宝,其心可勉,其功……或可于赦免一事上,酌情考量,以示陛下恩典。”
这番话语,先将祥瑞之功归于皇帝,又看似大方地承认了蔡邕的“苦劳”,为自己赢得了进退的空间。
随即,他话锋陡然一转,目光变得锐利而沉稳,声音也沉凝了几分:“然而,” 这个转折词清晰地传遍大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朝廷官职之迁转授受,尤其是边郡太守此等封疆大吏之选任,关乎一方百姓福祉,社稷安危之根本,岂可因献宝之功而轻授于人?”
“我大汉察举选官,自有祖宗成法、朝廷制度与严明法度,讲究的是德才兼备,讲究的是出身清正,讲究的是循序考课,积累资望。那凌云,虽有卢议郎所称之些许军功,然其具体出身如何?家世是否清白?品性德行经何人所察,有何凭证?其才具是否真足以牧民御边?凡此种种,朝廷尚未及详查细究。”
“若仅因其师蔡邕一言举荐,以及些许未经朝廷正式核验之战功,便骤然擢升其为秩比两千石之郡守,此举,岂非视国家名器如无物,视朝廷法度如儿戏?”
袁隗语气始终从容不迫,但字字句句都紧扣在“制度”、“法度”、“资历”、“出身”这些世家大族最为看重。
也最用以维护自身特权的核心概念之上,看似站在维护朝廷纲纪的公正立场,实则彻底、且有理有据地否定了由凌云这等“来历不明”之人接任朔方郡守的可能性。
他代表的,绝不仅仅是汝南袁氏一家的利益,更是整个盘根错节、把持官场上升通道的世家大族群体的共同意志。
他们绝不容许一个并非出身于他们精心编织的关系网络、甚至可能与宦官势力有所勾连或像凌云这般有独特背景和潜力的人,轻易占据朔方这等边郡要职,这将会打破他们长期以来对高级官职的垄断格局,动摇他们的根本利益。
随着袁隗这定调性的发言落地,仿佛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立刻又有几位出身显赫世家、或明里暗里与袁氏关系密切的官员,纷纷出言附和,声音此起彼伏,形成一股不小的声浪。
“太傅老成谋国,所言句句在理,实乃老成持重之言!郡守之职,牧守一方,非同小可,需德才兼备、且历经地方考课、政绩卓着者方可担任,岂能轻授?”
“那凌云之名,臣等于朝中闻所未闻,不知其学出何门,德行如何,岂可因其有匹夫之勇,便骤然授以方面之任?此例一开,恐天下士人寒心!”
“蔡伯喈流放之罪,陛下若念其献宝之功,施恩赦免,或属仁政。然郡守人选,关乎北疆百万军民之安危,必须慎之又慎,依制度循资格选拔,方是正理!”
一时间,朝堂之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虽然言辞各异,但核心意思高度一致:祥瑞我们承认是好东西,蔡邕可以考虑赦免,但郡守之位,必须按我们的规矩来,凌云,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群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