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这片看似众口一词的赞誉声中,以位列三公的太傅袁隗为首的袁氏一党,脸色却阴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能滴出水来。
他们清晰地记得,就在数月前,正是他们极力反对此项任命,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认为凌云资历浅薄,不过是靠献宝取悦君上的幸进之徒,蔡邕弟子之名亦不过是文墨虚名,于经世济民、镇守边关无益,不堪此等重任。
如今,这记响亮的耳光,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狠,简直是将他们袁氏的脸面按在地上摩擦。
太傅袁隗终于忍不住,手持玉笏,颤巍巍地出列,语气带着难以掩饰的酸意、挑剔,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
“陛下,老臣以为,凌云此举,虽看似有功于民,然其与胡虏交涉,手段不乏权宜诡诈之计,恐非堂堂正正之王道,有损我天朝上国之体统。”
“且,其所费之巨,钱粮从何而来?是否暗通商贾贱业,以国之重器谋私,有损国体纲常?凡此种种,尚需有司详查,厘清根源,方可论功行赏,以免……赏罚失当,滋生后患。”
他此言一出,意图将水搅浑,不等何进、卢植等人出言反驳,侍立在皇帝龙椅之侧,一位素与何进关系亲近、常得何进好处的宦官,便仿佛不经意般地,用他那特有的尖细嗓子,看似无心实则精准无比地插话道。
“哎呦喂,我的袁老太傅!您这话说的,可就让奴婢有些听不明白了嘞!难道非要咱们大汉的儿郎们抛头颅、洒热血,死伤枕藉,才算得上是堂堂正正?”
“凌太守他兵不血刃,救回了三万子民,收复了咱们丢了几十年的国土,这难道不是天大的仁政和功绩?这功劳,可是实打实的,比某些人举荐的,耗损了国力钱粮无数,却寸功未立、徒劳无功之人,要强上千百倍吧?”
“呵呵,莫非是……当初有些人看走了眼,如今面上挂不住了,心里不痛快,便非要在这鸡蛋里头挑骨头?”
这夹枪带棒、阴阳怪气的一番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石子,立刻在朝堂上引起了阵阵压抑不住的窃窃私语和低笑。
许多官员的目光,在面色铁青的袁隗以及何进、卢植等人身上来回扫视,充满了玩味与审视。
袁隗被一个阉人当众如此讥讽,尤其是话语直指他们袁氏举荐不力之短,顿时气得面红耳赤,胡须乱颤,胸口剧烈起伏,却碍于身份和场合,无法与一宦官当庭争执,只能重重地冷哼一声,拂袖退回了班列之中。
心中对凌云,乃至对何进、卢植以及那阉人的怨怼与忌恨,更是深了一层。
经此朝堂一辩,凌云之名,不仅因其救民复土的不世之功。
更因其背后所牵扯的何进、卢植与袁隗一党的举荐之争,以及袁氏在此事上吃的这个哑巴亏,而真正如同一颗骤然升起的耀眼新星,响彻了整个洛阳朝堂,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所有顶级门阀权贵的视野。
他身上那“何进、卢植力荐,蔡邕亲传弟子,献宝幸进却立下奇功,令袁太傅颜面扫地”的复杂标签。
也使其未来的仕途道路,在铺满了鲜花与赞誉的同时,也注定将伴随着更多的机遇与更为险恶诡谲的政治风波。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20xs.org)三国群美传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