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的夏天来得又快又狠。毒辣的日头炙烤着大地,龟裂的田埂上升腾起扭曲的热浪。运河水位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位,露出乌黑发臭的淤泥。城头那面“替天行道”的大旗,也无力地垂着。
府衙内,气氛比天气更闷。刘体纯盯着案上几乎见底的粮册,眉头紧锁。
“主公,”负责粮秣的老参军声音沙哑地说:“郑家船队运来的三千石南洋米,按每日两顿稀粥算,也只够全城再支撑…五日。”
五日,这个词让堂下所有将领的心都沉了下去。
城中如今挤满了从周边逃难来的百姓和伤兵,十几万张嘴巴,每一天都在吞噬着最后的希望。
“城外抢种的冬麦呢?”
刘体纯的声音也嘶哑了,眼中布满血丝。
那是用焦土里筛出的、半焦的种子种下的,是全城人最后的念想。
老参军喉结滚动了一下,低下头说:“…十不存一。阿巴泰的骑兵…像蝗虫,不,像鬼火!根本不与我军接战,三五成群,专找快熟的麦地下手,火把一扔就跑…救都来不及。东光、南皮、盐山…几个县报来的都是焦田!”
“狗日的鞑子!”张敬东气愤地骂了一句。
他们能挡住千军万马的攻城,却挡不住这些无处不在、放了火就跑的幽灵骑兵。广袤的田野,根本防不胜防。
更坏的消息接踵而至。
汉唐商会掌柜的潘元庆匆匆进来,脸色难看地说道:“主公,派往江南买粮的第三批人回来了…颗粒无收!”
“怎么回事?!”刘体纯猛地抬头,有点不解地问道。
“我们的琉璃、镜子、沧州玉瓷器呢?那些江南豪商不是抢着要吗?”
刘体纯又接着问了一句。
“是要!但他们…不要我们的银子,也不要我们的货了!”
赵金咬牙切齿说道。
“是晋商!那帮吃里扒外的晋商八大家!他们暗中串联了南京的忻城伯赵之龙、保国公朱国弼那帮勋贵,还有扬州、苏州的大粮商,开了个别人无法拒绝的高价,包圆了江南市面上所有能调动的余粮。我们的商队拿着真金白银和紧俏货,连一粒米都买不到!”
“他们想干什么?!”王石头怒吼。
“他们想饿死我们!晋商背后是蒙古鞑子和建奴,他们出钱,南京那帮蠹虫出粮,就是要兵不血刃地困死沧州!断我们的根!”
刘体纯的声音冷得像冰,听得每个人的心头都是一层寒气。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了大堂,这寒意比刀枪更可怕,从每个人的脚底窜起。
敌人不再只是城外的清军铁骑,还有一条看不见的、却更加致命的绞索,正通过运河、通过商路、通过人心,一点点套上沧州的脖颈。
饥饿是有颜色的。它不是瞬间的剧痛,而是一种缓慢蔓延的青灰色。
这种颜色爬上街头巷尾那些原本负责施粥的妇人的脸庞,她们看着锅里越来越稀、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粥水,眼神麻木。
颜色爬上孩子们的额头,他们不再追逐打闹,只是依偎在母亲怀里,睁着空洞的大眼睛,吮吸着毫无乳汁的干瘪乳头。
颜色也爬上了城墙,守军的操练口号依旧响亮,但挥动的刀枪明显慢了,许多士兵练着练着,就会突然扶住墙垛,一阵眩晕。
仓库最后的那点绿豆和麸皮也被搜刮出来,混合着挖来的野菜、剥下的树皮,熬成一锅锅散发着古怪气味的糊糊。
没有人抱怨,只是沉默地吞咽,因为每个人都清楚,这可能是今天唯一的一餐。
沧州唯一的希望,似乎还在海上。
刘体纯再次亲自来到河口新建的私港。咸腥的海风带来了些许凉意,也带来了两艘刚刚靠岸的郑家福船。水手们正吃力地从船舱里搬卸麻袋。
郑成功依旧一身利落劲装,但眉宇间也带着疲惫和焦灼。
他抓过一把刚从船上卸下的稻米,米粒干瘪发黄,掺杂着不少砂石。
“刘公,这是最后一批了。”郑成功的声音带着无奈。
“吕宋、暹罗的米价被不明来历的买家炒高了五倍!我家船队虽大,也经不起这般消耗…而且,”
他压低了声音,悄声说道:“北边传来消息,多尔衮可能下令封锁渤海,我们的船以后想来,更难了。”
刘体纯看着那些劣质的粮食,又望向浩瀚的大海。
这曾经被他寄予厚望的蓝色通路,在庞大的阴谋和辽阔的陆地面前,竟也显得如此无力。
郑家的船队能运来奇珍异宝,能运来军械硝石,却运不来足以养活十几万人的、最基本的粮食。
海舟虽大,难填饥肠。
南京,阮大铖府邸后院。水榭凉风习习,丝竹悠扬,与北方饿殍遍野的惨状恍如两个世界。
董小完纤指拨弄着琵琶,心却不在曲调上。她看着这位权倾朝野的大人物与几位身着锦袍的商人密谈,商人的口音带着西北味道。
“集之公放心,……”
一个商人赔着笑脸说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请大家收藏:(m.20xs.org)京城,我挡住了吴三桂和清军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