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太子爷那会儿刚处理完江南水患,累得直不起腰,还特意拖着病体去求情,我在旁边看着都心疼。”
杨溥:“我虽在牢里,也听说了这事——汉王被揭发时,吓得腿都软了,还是太子爷替他揽了一半罪责,说是我没劝好二弟。这胸襟,没谁了。”
朱祁镇:“哈哈哈哈,腿软了?朱高煦你也有今天!早知道这样,当初别瞎折腾啊!跟我当年被瓦剌抓了似的,后悔都来不及!”
朱祁钰:“哥你别幸灾乐祸,人家好歹没被抓去当俘虏。不过汉王这操作,确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还得靠大哥救场,丢人!”
戚继光:“这就跟打仗时友军拖后腿,还得主力部队来救似的,换我非军法处置不可。太子爷这是顾全大局,不容易啊。”
海瑞:“太子仁厚是美德,但纵容恶行也不是正道。汉王屡教不改,其实是惯出来的毛病。次次纵容,日后必成大患。”
朱瞻基:“1417年,永乐十五年,二叔封地又迁到乐安,但他还在密谋抢太子位。我爸多次写信劝他,还是没用。
不过因为他被赶出了以京城为中心的政治圈,野心总算被摁住了不少。”
朱厚照:“乐安?听着就像养老的地儿,汉王在那儿还能折腾出啥?怕不是天天对着城墙练劈柴,幻想自己是楚霸王吧?”
朱厚熜:“堂兄别糟践楚霸王了,人家好歹有真本事。汉王这是被圈在小地方,野心没处撒,估计天天在家画地图,标着怎么打回京城吧?”
朱高煦:“朱厚熜你再编排我,我掀了你炼丹的炉子!乐安怎么了?我在那儿招兵买马,照样有人跟着我!”
徐达:“跟着你的怕是些想混口饭吃的地痞流氓吧?真有本事,你倒像我当年那样,在边境打几个胜仗回来看看?”
秦良玉:“徐大哥说得是。汉王被赶到乐安,就跟猛虎关进笼子,再蹦跶也掀不起大浪。太子爷这招釜底抽薪,算是把他根基断了。”
杨士奇:“京城的人脉、兵权他都沾不上了,想搞事都没人响应。太子爷那几封信,明着是劝,实则是提醒地方官盯紧点,高啊!”
杨荣:“我听说地方官每天都给太子爷递密报,汉王今天见了谁、说了啥,记得清清楚楚,跟给小孩写成长日记似的。”
杨溥:“这叫防患于未然。太子爷知道他本性难移,早早就布好了局,让他动不了歪心思。我在牢里都佩服这招。”
朱祁镇:“哈哈哈哈,成长日记!朱高煦你这待遇可以啊,比我当年被于谦盯着还严!不过你也确实该被盯紧点,不然指不定又干出啥傻事。”
朱祁钰:“哥你别笑,换你被圈在小地方,怕是早就哭着喊着要回宫了。汉王至少还能硬撑着,也算有点骨气,可惜用错了地方。”
戚继光:“这骨气要是用在抗敌上,也算条好汉。偏偏用来内斗,真是白瞎了这身力气。换我早带兵去扫平倭寇了。”
海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汉王屡教不改,实在是咎由自取。太子仁至义尽,也没什么可指责的。”
朱瞻基:“后来爷爷还特意派了个厉害的巡抚去乐安,名义上是辅佐,其实就是监视。二叔想像以前那样收买人心,门儿都没有!”
朱厚照:“所以说啊,汉王这是从‘谋逆预备役’降成‘重点观察对象’了?这剧情反转得比我看的话本还精彩!”
朱高煦:“不对啊,今天怎么是@朱瞻基 你小子在主讲?”
朱瞻基:“因为故事主角是我爸,我作为儿子,肯定得帮我爸说说呀。”
朱高煦:“我居然无言以对……”
朱祁镇:“这么说,某人没儿子帮自己说话喽?”
朱祁钰:“不是还有你吗?”
朱祁镇:“我说的是儿子!”
朱祁钰:“我也没说你是儿子啊。”
朱祁镇:“你!(愤怒表情包)”
朱厚熜:“好了好了,又不是只有景泰的儿子没登基,这儿还有一个,直接没儿子。”
朱厚照:“堂弟,少给我扣锅!”
朱佑樘:“来人,传宫女拿白绫勒嘉靖脖子!”
朱厚熜:“……”
秦良玉:“哈哈哈哈……不好意思,没忍住。”
朱高炽:“好了,今天就到这儿吧,明天听我慢慢说我的监国之路。有劳@秦良玉 了。”
秦良玉:“太子爷就是客气,胖乎乎的,人真好。”
“啪!”
秦良玉:“要晓得后头啷个样儿,逗请继续关注下一章哟~”
喜欢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请大家收藏:(m.20xs.org)大明帝王的群聊日常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