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国也跟着说:“我跟文具厂的老板说好了,以后每个季度给苏晴留一套新文具,直接寄到乡下 —— 咱们帮不上别的,至少让孩子上学能有像样的东西用。”
接下来的日子,寒潮还没过去,胡同里的气温依旧很低,但因为沈家的帮忙,街坊们心里都暖烘烘的。张奶奶每天早上都会来沈家送一碗热粥,说 “给小浩补补身子,孩子跟着跑前跑后冻着了”;李大爷病好后,每天都会去杂货铺帮忙看店,不要一分钱,说 “就想帮你们搭把手,不然心里过意不去”;刘叔和王婶也常来帮忙,刘叔帮沈建国搬货、修货架,王婶帮李秀莲缝鞋垫、整理货物。
杂货铺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沈建国之前推出的 “积分换家电” 活动还在继续,最近又加了新的兑换品 ——1500 分换自行车,6000 分换双门冰箱。每天来攒分的街坊更多了,有人为了换自行车,一次性买了 50 斤面粉、30 斤菜籽油;还有人说要攒够分换冰箱,夏天能冻冰棍,给孩子解暑。沈浩每天放学还是会去杂货铺帮忙,算积分、记账本,账本上的流水每个月都能稳定在七千多,但沈家人却没把心思都放在赚钱上。
有人来买东西忘带钱,沈建国会说 “先拿去用,下次再给 —— 都是街坊,不用这么见外”;邻居家的孩子想要彩色铅笔,李秀莲会多送几支,说 “孩子喜欢就拿着,不值钱的东西”;沈浩则会把自己的旧画纸、橡皮送给胡同里的小朋友,跟他们说 “要像苏晴姐姐一样,学会分享才开心”。
渐渐的,“建国杂货铺” 不再是大家眼里 “只认钱的万元户铺子”,而是成了胡同里的 “暖心驿站”。谁家有困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沈家;谁家有喜事,也会第一个来跟沈家分享。张奶奶常跟街坊说:“有建国这家人在,咱们胡同就像有了主心骨,不管遇到啥事儿,心里都踏实。”
沈浩比前世更明白了财富的意义,不是存折上的数字有多高,不是杂货铺的规模有多大,而是有能力帮张奶奶修水管,让她能喝上热水;是有能力给李大爷送鸡蛋红糖,让他能快点好起来;是有能力给苏晴寄棉袄和文具,让她在乡下不挨冻、有东西写字。就像爸爸说的,“万元户” 的名头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成为街坊邻居的 “主心骨”,能守护身边的人,能让胡同里的日子过得热热闹闹、暖暖和和。
这天晚上,沈浩把苏晴送的画纸贴在墙上,旁边是他画的 “三个手拉手的小人”—— 一个留着短头发(是他),一个扎着羊角辫(是晓雅),一个梳着齐耳短发(是苏晴),站在开满槐花的老槐树下。他趴在桌边,又画了一幅新的画,画里有张大大的桌子,桌上摆着热粥和馒头,张奶奶、李大爷、刘叔、王婶都坐在桌边,他和晓雅、苏晴站在中间,笑得特别开心。
窗外的寒风还在刮,但屋里的炉子烧得正旺,暖烘烘的。沈浩看着墙上的画,心里满是期待 —— 他盼着寒潮快点过去,盼着春天快点来,盼着苏晴姐姐能早点回来,盼着胡同里的大家能一直这么热热闹闹、互相帮衬,把日子过得比炉火还暖。
喜欢重回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m.20xs.org)重回黄金年代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