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贸然开火,子体的反击可能在 0.5 秒内撕裂运载器的钛合金外壳 —— 那层外壳仅有 30 毫米厚,在未知武器面前,和纸糊的没什么区别,连救援的机会都没有。
技术面板上曾模拟过子体攻击的场景:若子体释放高能脉冲,运载器外壳会在 0.3 秒内出现裂纹,裂纹像蛛网一样蔓延,0.5 秒后完全破裂,舱内人员存活时间不超过 10 秒,模拟动画里的运载器瞬间被海水灌满,屏幕变成一片刺眼的蓝。
“命令‘探索者 - 2 号’前出潜艇,保持绝对静默!”
陆衍之的声音低沉得像深海的暗流,每个字都经过了反复斟酌,吐字时下颌线绷得很紧,连喉结都几乎不动。
“下潜至 1200 米深度,距离‘海龙 -Ⅲ’10 海里 —— 这个距离既能避开子体的主动探测范围,又能捕捉到清晰信号,仅开启被动声纳阵列 —— 记录所有声学信号,包括子体的移动噪音、‘利维坦’的躯体震动、甚至海底沉积物的摩擦声。
没有我的明确指令,不准启动主动声纳(主动声纳的探测信号会暴露位置,其声波传播距离可达 50 海里,足以被‘利维坦’捕捉),不准暴露航迹,不准开火!”
他说完后,手指在控制台上滑动,调出 “探索者 - 2 号” 的实时状态图,确认潜艇的静音螺旋桨已切换至 “最低转速模式”。
该模式下螺旋桨转速仅 80 转 / 分钟,水下噪音低于海洋背景噪声(约 90 分贝),相当于图书馆里翻书的声音,屏幕上的噪音数值条压在最下方,呈淡绿色。
说完,他转头看向右侧的技术操作台 —— 路屿正双手悬在键盘上,十指如飞,键盘的青轴按键发出 “咔嗒咔嗒” 的轻响,每一次敲击都带着急促的节奏,像在跟时间赛跑。
屏幕上的加密数据流像瀑布一样往下滚,每秒刷新的字符数超过 500 个,其中绿色字符代表已解析数据,红色代表待破解,蓝色代表错误码,三种颜色在屏幕上交织,像一片混乱的星河。
这位 20 岁的天才程序员是舰队从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借调的,曾在 2022 年某场网络对抗演习中,3 分钟内破解过模拟的 M 国军方 “战术通讯密码”。
当时演习设定的密码复杂度为 “1024 位 RSA 加密”,常规超算破解需 2 小时,而他用自主编写的 “混沌算法” 直接绕过密钥验证;
当时连演习裁判、前总参通讯部少将都惊叹 “这相当于用小刀撬开了银行金库的大门”,事后他的键盘因为高强度敲击,有两个键帽都松了。
此刻他面前的显示屏分了 4 个窗口:左上是数据流界面,右上是算力监控图,左下是频谱分析图,右下是密钥迭代曲线。
每个窗口都在高频更新,他的眼睛需要在四个窗口间快速切换,瞳孔因高度集中而微微收缩,眼白里已泛起细密的红血丝。
“路屿,集中所有舰载算力 —— 把‘山东舰’和‘辽宁舰’的备用计算节点也调过来,分析‘利维坦’与子体、子体与海底装置之间的信号交互模式!”
陆衍之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那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动作,敲击的节奏与服务器的 “嗡嗡” 声莫名地契合。
“重点拆解‘连接’和‘采样’的具体行为:是子体在向装置传输数据,还是提取什么?有没有可能找到信号漏洞,反向注入干扰信号,或者模拟它们的指令?”
路屿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汗珠顺着额前的碎发往下滑,快到眼角时,他抬手用袖口擦了擦,却不小心蹭到了眼镜,镜片上泛起一层白雾。
他慌忙摘下眼镜,用衬衫的衣角快速擦拭,镜片重新戴上时,还带着衬衫的褶皱印。他一边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密钥迭代曲线 ——
曲线像心电图一样起伏,每次峰值出现都代表一次密钥更新,峰值的高度一次比一次高 —— 一边快速解释:
“太难了,指挥官。它们的加密方式像是‘活的’—— 每 0.3 秒就会更新一次密钥,我们的破解程序刚匹配上旧密钥,新的加密层就已经生成,就像在追逐一辆永远快一步的列车,连尾灯都抓不住。”
他顿了顿,调出一个算力监控界面,界面上两条橙色柱状图分别代表 “山东舰” 和 “辽宁舰” 的算力输出,柱状图顶端的数字还在跳动,
“现在调动的算力,‘山东舰’提供了每秒 120 万亿次的浮点运算能力(FLOPS),‘辽宁舰’补充了 80 万亿次,两者协同形成的‘算力集群’,相当于 20 台‘天河二号’超算的迷你版;
‘天河二号’峰值算力是 5.49 亿亿次 / 秒,20 台就是 109.8 亿亿次 / 秒,我们的集群虽只有 200 万亿次 / 秒,但针对信号破解做了优化,运算效率能提高 30%。”
他指向界面右下角的红色数字,数字旁边的箭头向下压着,“但即便如此,还是跟不上密钥更新的速度 ——
每次密钥更新,我们的破解进度就会倒退 30%,现在累计进度才 17%,进度条像条奄奄一息的虫子,爬不动了。”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