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向偏差度 - 2°→共鸣指数 + 8%”“航速 12 节→共鸣指数 + 15%” 的实时数据不断刷新,每一个数字都在印证他之前的猜想。
“‘透镜效应’确认了 —— 刚才我们调整航向时,装置的能量波动同步偏移了 17.5 度,和卫星记录的‘黑涡区’信号源方位角完全吻合,我们绝对在靠近它!”
路屿的手指悬在记录板上方,笔尖因用力而微微弯曲,墨水滴在 “共鸣指数变化表” 上,晕开一个小黑点。他突然想起出发前,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周明教授曾拉着他的手警告:
“小屿,那东西可能不是‘被动响应’外部信号,而是在‘主动追踪’信号源 —— 它就像一个雷达,我们的船是目标,你们要做好它‘醒过来’的准备,一旦共鸣指数超过 50%,立刻撤离,别抱有任何侥幸。”
当时路屿还觉得教授过于谨慎 —— 毕竟在实验室里,装置的共鸣指数从未超过 20%,但此刻看着屏幕上逼近 40% 的指数,他的后背瞬间渗出冷汗,手心也变得潮湿。
他快速翻阅实验日志,发现之前的实验室环境与深海航行存在关键差异:实验室里没有深海的特殊磁场和低频声波,而这些可能正是触发装置共鸣的 “钥匙”。
“我们还是低估了它的敏感度,” 路屿喃喃自语,“它在深海里,才是真正的‘活跃状态’。”
四名 “接收者” 是经过三个月层层筛选的特殊人员,从 200 余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 —— 筛选标准包括生理指标(脑电波稳定性、听觉 / 视觉敏感度);
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注意力集中度)及特殊技能(声纹识别、信号解码等),每人都具备一项与任务高度匹配的 “特殊能力”,堪称 “深海探测的梦之队”。
38 岁的 “龙王” 陈龙:深海声纹的 “活探测器”
陈龙是退役海军特种兵,曾在南海舰队服役 18 年,精通深潜救援、声纹识别等技能,因多次在深海任务中化险为夷,被战友们称为 “龙王”。
2019 年 “南海深潜救援” 任务中,他创造了至今无人打破的纪录:当时一艘编号 “长城 - 21” 的常规潜艇因推进系统齿轮箱损坏,被困在 3000 米深海,通讯系统完全失效,潜艇内的氧气仅够维持 72 小时。
陈龙搭乘 “深海勇士” 号深潜器下潜救援 —— 当时深海能见度不足 1 米,深潜器的摄像头几乎无法使用,他只能靠潜水服头盔内的通讯器(灵敏度达 - 120dBm)捕捉微弱信号。
在嘈杂的背景噪音(包括深潜器的机械声、海水流动声)中,他精准识别出潜艇核反应堆冷却泵的运转声(频率 15 赫兹,带有周期性的 “嗡嗡” 声);
并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判断距离:“声音每增强 6 分贝,距离就缩短一半,就像用耳朵‘看’路。”
最终,他在 72 小时的救援窗口期内,精准判断出潜艇的位置(误差仅 10 米),成功完成对接,救起 38 名船员。
事后听力测试显示,他对 10-20 赫兹低频声波的敏感度是常人的 4.2 倍,能在 100 分贝的背景噪音中,分辨出深海中不同地质结构(玄武岩反射声纹尖锐,石灰岩反射声纹浑厚)的差异 ——
这种 “超能力” 让他成为此次任务中 “捕捉深海低频信号” 的最佳人选。
26 岁的林晓:地外信号的 “解码者”
林晓是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的博士,主攻地外信号解码与电磁干扰抑制,年纪轻轻却已在该领域崭露头角 ——
她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 “FAST 天眼” 射电望远镜的脉冲星数据处理项目,负责从海量电磁干扰中筛选有用信号。
2023 年,FAST 望远镜在观测天鹰座区域时,记录到 1000TB 的海量数据,其中包含大量电磁干扰(如地面雷达、卫星通讯、雷电信号等),传统算法的信号识别效率仅 30%。
林晓研发的 “自适应信号降噪算法”(基于深度学习的 CNN-LSTM 模型,可自动学习干扰信号的特征并剔除),从这些数据中筛选出 3 次疑似地外信号的窄带脉冲:
频率 1420MHz(与氢原子辐射频率接近,被认为是地外文明可能使用的 “宇宙通用频率”),每次持续 0.5 秒,带宽 10kHz,且信号强度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
虽然后续验证发现,这些信号是星际尘埃与星际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自然信号,但该算法仍被纳入 FAST 的数据分析系统,将信号识别效率提升 30%,节省了大量人工筛选时间。
林晓的大脑对 “规律信号” 有极强的敏感度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