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实验室测试中,她仅用 10 分钟,就从随机的白噪音中识别出隐藏的摩尔斯电码(点和划的间隔仅 0.1 秒),这种 “信号捕捉能力” 让她成为解读未知光点信号的关键。
41 岁的周敏:脑电波异常的 “修复师”
周敏是海军总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拥有 15 年临床经验,擅长脑电波异常干预与神经修复,尤其在处理 “不明原因脑电紊乱” 病例上有独到之处。
2022 年,她曾接诊过一名因接触不明深海物体而出现脑电紊乱的潜水员,这一病例让她与此次任务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潜水员李师傅(“深潜 - 03” 号潜水员)从 2000 米深海打捞起一个黑色多面体(表面有六边形纹路,与此次任务中的装置高度相似),接触后不到 24 小时,就出现剧烈头痛、意识模糊等症状。
周敏通过 EEG 检测发现,李师傅的脑电波出现严重异常:代表深度睡眠的 δ 波(正常频率 0.5-4Hz)几乎消失;
代表兴奋状态的 β 波(正常频率 13-30Hz)异常活跃至 45Hz,且脑电波同步率高达 70%—— 这种状态若持续超过 72 小时,可能导致神经元坏死。
周敏创新采用 “经颅磁刺激(rTMS)+ 药物干预” 的联合疗法:通过调整磁刺激频率(10Hz,可抑制异常 β 波),每次刺激 20 分钟,每日 2 次,同时配合镇静药物(如丙戊酸钠)稳定神经活动。
历时两周,李师傅的脑电波逐渐恢复正常,β 波降至 30Hz,δ 波重新出现。此次任务中,周敏不仅要作为 “接收者” 参与共鸣;
还负责监测其他三人的脑电状态,她随身携带的便携式经颅磁刺激仪(型号 rTMS-500,重量仅 3 公斤,可电池供电),是应对脑电紊乱的 “应急武器”。
52 岁的赵凯:深海声纹的 “图谱师”
赵凯是国家海洋局深海声纹研究专家,有 20 年深海声纹图谱绘制经验,曾主导 “南海深海声纹数据库” 的建设项目 ——
该数据库收录了南海及周边海域 86 种鲸类、32 种海底地质活动(如火山喷发、热泉口)的 1200 组声纹数据,是我国深海声纹研究的重要基础。
2018 年,赵凯在南海北部大陆坡进行声纹探测时,遭遇了至今无法解释的现象:
当时探测船 “科学三号” 的 EM122 型多波束声纳(分辨率 10 米,探测深度 6000 米)在 2000 米深海捕捉到一种频率 17.3 赫兹的低频声纹;
持续时间 15 分钟,声纹图谱呈完美的 “正弦曲线”,无任何谐波干扰,与已知的鲸类声纹完全不同 ——
蓝鲸的声纹频率 15-20Hz,但带有呼吸间歇的 “断点”;抹香鲸的声纹 20-40Hz,呈 “脉冲式”,而这种声纹是连续的、均匀的,像是机械发出的。
赵凯带领团队对比全球鲸类声纹库,甚至排查了深海火山(声纹频率 5-10Hz,带有爆发性)、热泉口(声纹频率 10-15Hz,有气泡破裂的杂音)的自然声纹,均未发现匹配项。
他还将声纹数据发送给国际深海声纹研究协会,邀请 12 位专家共同分析,结果一致认为:“这是一种未知的声纹类型,可能来自未被发现的海洋生物,或非自然来源。”
这份 “17.3 赫兹声纹档案”,成为此次任务的重要参考依据,也让赵凯成为识别深海异常声纹的不二人选。
此刻,四名 “接收者” 坐在隔离舱的人体工学椅上(椅面采用记忆棉材质,可减少长时间坐姿的疲劳),手腕与额头贴着银色的监测电极;
(电极直径 8 毫米,表面涂有医用导电凝胶,阻抗小于 5kΩ,能实时传输脑电信号),电极线通过屏蔽线缆连接到外侧的 EEG-9000 仪器,数据实时显示在中央屏幕上。
周敏率先按下舱内的通话键,声音带着轻微的颤抖 ——
这是她第一次在深海环境中参与共鸣实验,与实验室的可控环境完全不同。
“那种‘召唤感’不再是模糊的嗡鸣了,现在能清晰感觉到有规律的波动 ——
每 12 秒一次,像潮汐但更锐利,像是某种结构在‘呼吸’,我的太阳穴在跟着跳,EEG 显示我的 θ 波(6-8Hz,与潜意识活动相关)和这个波动频率完全同步。”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20xs.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